张正耀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但高中生作文中却普遍缺少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高中生作文进行“生活化”研究,就是试图解决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写作时能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而写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具体说来,“生活化作文”有这样的基本途径。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写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需要,也是情感表露的一种形式。情感从何而来?从对生活的感受而来。而感受生活的前提是观察生活,学生如果没有对生活情景的全面、具体、细致的观察,那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感触、感想、感悟、感情。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引擎与发端。
关于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培养,我们长期以来停留于对学生的口头要求上,并无具体的方法或策略,至多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要仔细观察、要多角度观察、要全方位观察等,更多的是要求对经典作品的某种表现技巧进行模仿。这诚然与现在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课堂学习不重视课外实践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缺少应有的考虑,缺少具体的引导与启发。其实,除了告诉学生观察是人们了解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与途径之外,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观察的意识,养成爱观察、巧观察、有意识观察的好习惯,为作文写作准备好必要的、充裕的素材。
这里介绍笔者的一次作文指导经历。一次课间,我让学校的电工到教室修投影仪。不一会儿,电工就修好了。上课时我问学生:刚才两位电工师傅长得啥样?他们分别穿的是什么衣服?有多大年纪?他们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说不上来。我便把我观察到的情况跟他们交流:两位电工师傅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年轻一年长、一着夹克一穿工装、一严肃一谦和。特别是那位年长的浑身脏兮兮的,他站在课桌上换零件,换好之后,他小心翼翼地跳了下来,然后俯身用衣袖把站过的桌凳认真地抹了一遍,把掉在地上的一些碎片一一地拾起来,然后,好像很不好意思地回身对大家笑了一下,离开了。我告诉学生:所谓观察,就是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接触、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两位电工师傅的动作与笑容无疑会给我们带来难忘的印象,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即使他们看上去身份低微,但也无法掩盖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他们的行为和神态所显示出来的教养,会使我们对生活充满感动,也必将会成为我们的生活养料。我的一番话,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因势利导,临时改变了授课内容,组织学生到校门口去观察街上的情景,围绕“生活中的细节”写一篇作文,结果许多学生都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结合作文评讲,我又让学生谈观察的体会与认识,总结一些观察的方法,并进而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写好“生活观察笔记”。定期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一些正确的记录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优秀生活观察笔记”的评选。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观察习惯培养起来了,观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文中出现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生活化材料。
古人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其实,繁忙而紧张学习中的高中学生是很需要有一些“生活”来使他们“感动”的,是非常需要用“感动”来温暖他们的年轻的生命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其实就是要让他们能够“感动”并学会“感动”,这不仅是从丰富作文素材积累考虑,是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理可论、有情可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心灵发育健康、心智成长成熟、心胸涵养宽阔的真正的人、美好的人。
我们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作文素材积累的同时,就要有所认识、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而要做到这一些,就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样是生活中的人,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有的学生无动于衷;有的学生议论风生,有的学生理屈词穷;有的学生独抒己见,有的学生拾人牙慧……这一切,都源自“发现”能力的差异。如果说“观察”是作文的引擎,只起到了启动学生写作思维作用的话,那么“发现”就是作文的助推器,是“发现”使学生的作文写作成为了可以实现的期待。
发现生活,其实就是让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独特的东西、不寻常的东西。学生作文中的鹦鹉学舌、陈词滥调,都来自于没有发现生活中的“这一个”。而要发现“这一个”,不能离开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特感受。以学生“生病”这一话题为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去写生病时,如何得到来自或父母或老师或同学或朋友的关爱,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难以“出彩”。有一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高考前夕,隔壁班上的一位学习非常优秀的同学突然病了,爱好篮球运动的他再也不能打球了!经了解,他得的竟是骨癌!这位同学面临着截肢的危险,更可怕的是,即使截了双肢,他也不一定能保住年轻的生命。为这件事,我难过了好几天。虽然他曾经是我小学时的同学,但进入中学后,我甚至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虽然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但平时却很少碰到面,即使碰到了,也不大想得起来他是谁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年轻生命,却要过早地凋谢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地隔膜!健康的身体,友爱地相处,幸福地活着,是多么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
与大多数作文中满布“爱心传递”之情相比,对“生命”、“友情”的独特“发现”与对“幸福”的独自体悟使这样的表述胜过一筹、脱颖而出。
发现生活,还应该是让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事物、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真实生活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都是零碎的、分散的,学生作文如果只去原汁原味地写这一些,那就是一份“流水账”。而学生作文又有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要求在一篇文章里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人物,提出一种观点,抒发一种感情;需要集中笔墨写好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所以,寻找生活中某一现象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就成为一种必须。如“广场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对其的思考角度可能会有:参加的人群、活动的条件、跳舞的目的、产生的影响……一篇文章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写到,只能就某一点展开思考。以写“参加的人群”为例,学生可思考的有:①既娱乐又健身,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进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人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③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④表现出老年人年轻的心态,乐观的人生态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人对孤独的害怕;⑤独乐乐,与众益乐;人们的群体归属感;⑥社会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六点其实是围绕几个有关联的问题而展开的:参加广场舞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会参加广场舞?广场舞的大量出现,说明了什么?这就是启发学生去寻找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让学生明白,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思考,都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点来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是要论述清楚所发现的社会生活现象与所提观点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作文片段:
当它们(指竹子,笔者注)还埋在地下时,冲破泥土的束缚。雨水的滋润使它们开始生长,它们经过寒冬的历练,风霜的击打,依然傲然挺拔、四季常青。学习也是如此,面对逆境永不放弃、积极向上才是学习的基础。竹的空心象征着虚怀若谷的品质,它们谦虚面对生命的齿轮,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的品质、不畏霜雪的坚定毅力皆可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只有带着勇气、顽强的信念才能真正冲破你学习上的障碍,越过那道坎,竹子的气节贵在志坚,它们一节节生长是它们克服自身,克服逆境的标志。你只有捧着如此的信念,才能像竹一样顽强面对生命中的坎,积极向上,拔节生长。
从这个作文片段看,学生对竹子的生活是有自己的“发现”的,但他却没有能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整合,也就是说,他的这种“发现”只是“发现”的“初级阶段”,没有上升到“发现”的“高级阶段”——发现竹子生活现象间的逻辑联系。这段话中,学生的思维是跳跃着的,他写到了竹子的“面对逆境永不放弃、积极向上”,又写到了竹子“虚怀若谷的品质”,还写到了竹子的“贵在志坚”的“气节”,但没有能够集中一点来写,思维的混乱必然造成写作内容的不完整。由此可见,在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我们还要提醒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思路,但在具体写作时我们仍然需要整合思维、集中思维,“发现联系”正是为了使思维时的“乌合之众”得以归类与统一。
虽然学生作文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在对已有生活素材的利用上,原理却没有什么区别。作文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生活的创造,这样的观点应该成为学生作文的共识并努力实现这样的追求,这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不断攀升的永远的动力。
情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用作文来创造生活,就必须对生活充满感情。古人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既然“言为心声”,作文就必须要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创造出有自我个性的生活。一次作文指导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吃饭”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开讨论,学生的意见主要有这样一些:
①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活的必需;②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改变吃饭方式、提高吃饭质量的过程;③吃饭的目的本来只是为了生存,但很多人吃饭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滥杀生灵;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④吃饭也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为吃而吃,吃饱吃好就行;⑤吃饭要有好心情,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心;⑥吃饭也是一种修行:为了自爱,不要吃不洁食物;为了他爱,不要吃生僻食物;为了对生命尊重,不要吃现杀的活物;⑦吃饭不只是完成某一任务,而是“欣赏”吃饭的气氛,我们与家人、朋友相聚时一定要慢下来吃饭,营造吃饭的情境,吃饭的过程就是享受生活的过程;⑧我们应该尊重、崇敬并坚守不同的饮食文化,使它们绵延不断地一代代传递下去,永远保持它真正的尊严和价值;⑨传统的餐桌礼仪正在消失,而人的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等信息则往往在吃饭时被他人收入眼底。继承和发扬传统餐桌文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不难看出,①—⑤的认识是比较常见的,也是个性不够鲜明的;而⑥—⑨的看法则明显高出一筹,有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根据前者所写出的文章,只会是拾人牙慧,所写之事、所论之理、所发情感不会有多少“创造”的成分;而根据后者写出的文章,必然闪烁着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洋溢着活泼泼的个性色彩。由此可以提醒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不能只停留于生活现象的本来意义上,而要“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展开丰富的联想,寻找与挖掘其背后的意义,真正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想写出好文章,有了充满自我色彩的认识还不够,还要有富于创意的表达。只有与众不同的表述,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难忘的印象。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会看到校外马路上有一个赶鹅的小女孩。她迎着朝阳出去,披着夕阳回来。多次观察之下,我发现小女孩大约八九岁,身上的衣服很破烂,脚上一直穿着一双很旧的粉红色雨靴,拿着一根很长很长的竹竿。我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调查:这是谁家的孩子?她为什么不上学?她的家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一个多星期以后,学生的信息反馈回来了:赶鹅的小女孩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妈妈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母女俩仅靠政府的一点救济金生活。她的母亲每天逼着她去放鹅。这之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突然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小女孩放鹅时不幸淹死了!当我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学生时,全班的学生都痛哭了起来。那一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自己的作文里写到了这件事。有一个学生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写得特别有创意,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秀是一个放鹅的小女孩,今年五月刚满九岁。
这天是她生日,而所谓过生日,也只不过比平常少放了半天鹅。秀静静地坐在村东的小河边,让长长的水草轻拂着她的脚掌,温柔而含蓄,她深深依恋于这种感觉。妈妈曾说,爸爸就居住在这小河里。于是秀总固执地认为爸爸会在她生日这天回来看她。可她一直等待,一直等到太阳落下青绿的树梢,大地也渐拉上它黑色的帷幕时,都没有他的身影。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河水潺潺不息。
……
风很大。瘦小的秀逆着风赶着一群鹅,这白色的一群在略显冷寂的清晨是那样显眼而招摇。风吹过秀干燥的皮肤,卷起她黄乱的头发,那些头发像迷失方向的蝴蝶,在空中乱舞。秀眯起眼,看着前方的太阳越发红艳,看着街那头隐约出现的上学的孩子,看着早晨卖蒸饭的大娘忙着招睐行人,看着路边晨练的老人以极诧异的目光注视她。她扬起头,在她的身前是活泼的白鹅,她的心中仿佛只有鹅的存在。她不奢望香暖的蒸饭,不去看雀跃的学生,不理会别人的怜惜,不去想心中的酸楚,旁若无人地赶着鹅,一路向前。
风渐渐小了,太阳上来了。秀的身子也慢慢暖和起来。阳光暖洋洋地洒下来,照在河边的草地上是那样的耀眼。秀觉得有些累了,把鹅赶到了河边吃草。自己坐了下来,很小心地脱下靴子,用河水仔细清洗上面的泥巴。最调皮的那只鹅偷偷来到秀的身边,忽然啄了她一下。秀用力将水向鹅泼去。鹅立即张开翅膀,脚掌轻轻拨了拨水,得意地向河对岸飞去,引得其它几只也跟着疯了起来,惹得秀咧开嘴开心地笑起来。只有在这个时候,秀才是最高兴的。秀担心鹅走散,便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吆喝河对岸的那几只鹅。这是她一天中说得最多的话,也是她与鹅交流的密语。鹅飞了回来,静静地围在秀的周围吃草。秀坐在河边,看着鹅们吃草,撒欢,眼前的一片白色让她都有几分陶醉了。渐渐地,她的眼睛迷糊起来。恍惚中,她仿佛听见河对岸有个声音在喊:“宝贝,爸爸让你受苦了,以后爸爸一定好好疼你哟!”秀睁开眼看着河面上的雾气,那雾气中一点点浮现出爸爸的身影,自己梦想了多少次的温暖怀抱,在向她柔柔地招手。她毫不犹豫地扔下手中的鞋,向河心奔去。河水突然变得暖和了,那是爸爸温暖的怀抱啊。秀开心地笑了,露出她这一生最甜美的笑容,映着阳光,熠熠生辉。然而只一瞬,它便如波光片片飞散。顿时,鹅们一下子全飞向河心,欢快的叫声响彻天空……
后来,常有人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在河边徘徊,她的手中提着一双粉红色雨靴。时而大笑,时而大哭。
有人说,她就是秀的妈妈;她年轻时因高考失利,便发誓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有人说,她嫁的男人由于受不了她而远走,她却总说自己的丈夫是淹死的;
有人说,她神经不太正常,总把怨气出在女儿身上……
春风吹了又走,花开花落,渐渐地,人们忘了那个叫秀的赶鹅的小女孩,只有那条河,仍日夜不息地向远方流去……
如此至性至情至美的文字,如果用“生活”的原理来衡量的话,是完全符合“生活常态”的,但却不是对“生活”的刻板复制与粘贴,很明显,学生借鉴了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常用手法——塑造。因为现实生活中小女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学生并没有亲眼所见;她独特的内心世界,学生也无法洞察;她年幼生命的最后时刻,学生更不在场。这些都是充分依靠想象,是对“生活”进行形象化再造的结果,而这样的创造又是多么地合情合理!
提倡“生活化作文”,我们还要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写作态度的严肃性:我们要把学生的作文思想引导到“认真写作”“本真写作”上来,树立起“为生活写作”(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强烈意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融入社会,使他们的作文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他们写作的不竭源泉;二是写作过程的真实性:我们要使学生的作文努力做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整统一,竭力避免学生作文中选材的雷同化,引用的趋同化,描述的机械化、程式化,以及结构的公式化等不良倾向,使他们的写作由苍白而丰满,由枯燥而形象,由单调而多姿,由庸常而出色。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生作文的生活化生态化生命化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3/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