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威威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不可否认,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和个性化使用语言的能力确有一定先天差异在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指导学生表达抽象的生命体验这一方面我们就无事可做。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一腔心事付与一些小的技巧,从而将其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来,让自己的思维在如花的语言之中尽情绽放,未尝不是功德一件。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妨把抽象的情感凝聚于具体可感之物或景之中,使之可触、可感。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行文过程中细部之处的化抽象为具体。王国维的那句“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并不陌生,然而经常的情况却是,我们总是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而对身边的景、物、情、事视而不见,空有色彩却不曾观物。这就需要我们敏于观察,细腻思维的灵敏度,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便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喜与悲,滔滔不尽的东流之水诠释的是词帝身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愁苦,驿外断桥边黄昏风雨中无主盛放的寒梅演绎的是陆游的衣袂翩跹卓然独立,反复吟唱的不知道在哪边吹的风是寻根文学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迷惘,面朝大海的那座房子则是怀抱赤子之心的诗人对尘世简单的幸福求而不得的悲凉。东流江水、寒梅、不知何处的风、面朝大海的房子,他们便是将自己抽象的情感体验凝聚在了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上,以此来传情达意。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在针对这一点的作文练习中,学生曾写下这样的文字:“还记得那在风中摇曳的秋千吗?它承载着一颗幼小的心灵,把幸福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圆弧线,和着你宠溺的气息抛至最高点……”在这些文字中,她把自己对童年的美好印象凝聚在了那架风中摇曳的秋千,随着秋千荡出完美的圆弧线,她站在青春的门槛中凝望的童年也随之完满。再如学生在习作中表达欢愉之感,有人描述的是初春窗前一树含粉带露的海棠,也有人关注的是九月校园上空弥散的淡淡桂花香,学生的世界里其实有太多令我们惊喜的情感体验,只是他们还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写复杂叙事的记叙文时,因事件细节等较多,不易把握,这时,可以把事件与事件之间共通要表达的情感凝聚在某一具体之物上,作为主线贯穿全篇。苏教版教材中的《项脊轩志》便是很好的范例,文中作者将“两种情感、三位亲人”的叙写以“一间书房”贯之,浑然天成,这篇文章学习结束之后,仿照文章的这种写法趁热打铁以《老屋记事》等类似题目进行作文训练,效果很好。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①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②在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已是老生常谈的写作技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地捕捉到典型而传神的细节。这需要留心观察生活,能够准确抓住对象包括人和物的身份或种属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特征精心锤炼词语,可以精工细笔,可以浓墨重彩,因个人表达习惯而异。在一次以“孤独”为话题的随笔习作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陈欧一个人品味着他自己的孤独,用‘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挥洒着他的孤独。”很明显,这种表达只是贴了一个孤独的标签,用空洞而凡俗的语言描绘着一个自己都未曾深入思考的抽象形容词,并未真正传达出孤独的内涵。经过面批指导以后,该生几经修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在尚未开化、懵懵懂懂的小学生眼里,孤独是没人陪自己玩儿,是放学路上,夕阳西下,自己形单影只被落日余晖拖得长长的影子;在情窦初开、花季年华的少男少女眼里,孤独是自己无人能懂的情思,是盯着对方的背影时自己眼里淡淡的惆怅;在早入社会、思想简单的洗发店学徒眼里,孤独是顶着一头爆炸的彩发,是用自己袋中仅剩的几枚硬币去拍几张大头贴里折射出的空洞;在事业顺利,前途光明的企业老板眼里,孤独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偌大的工作室,是无意间听到的下属口中的风言风语;在风光满面、众星捧月的明星眼里,孤独是一天全方位无自由的跟踪与抓拍,是自己独自在浴室里听到的流水声;在整天闷在电脑前、沉溺虚幻网络世界的宅男宅女眼里,孤独是聊天软件发出的滴滴声,是自己板着脸敲打出的一串又一串代表着各式表情的符号。”两相比较,后者无论是小学生落日余晖中长长的影子、洗发店学徒爆炸的彩发和大头贴还是企业老板面对的风言风语,这些都是生活中具体而典型的细节,特别这些细节都是结合了小学生、洗发店学徒、企业老板他们不同的身份特征来选取的,也正因如此,它们所诠释出的“孤独”才真实可感。同样的,宅男宅女多离不开电脑,所以有“板着脸敲打出的一串又一串代表着各式表情的符号”一说,星光闪耀的明星的典型特征就是无自由、跟踪、抓拍等。不仅如此,上述修改后的这篇习作较前一次成功,还体现在对语言的精心锤炼上,如写洗发店学徒,“早入社会、思想简单”、“仅剩的几枚硬币”、“空洞”,写宅男宅女,“聊天软件的滴滴声”以声衬静,“板着脸”和“各式表情的符号”的对比等等。
与“无理”相对的,是“常理”,所谓常理,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所认可、依从的道理,③是千百万年的时光沉淀里,人们观照万物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性体验。然而,如能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以有情之笔大胆解构,悖离常理而为之,也会别有一番真趣。“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作为羁留之中的亡国之君,凭栏远眺江山以慰故国之思本是情理之中,然而却以“莫凭栏”这样的无理之语出口,恰恰道出了他“想凭栏又不敢,不凭栏却更加思念,凭不凭栏,泪已沾襟”的深入骨髓之痛。
在学生练习写作过程中,这种无理之趣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训练:一是事理,一是语词。李煜的“独自莫凭栏”便是事理上的无理之趣,再如龙应台在她的《注视》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你说:爸爸,大家都在这里了,你放下吧,放下吧。不就是尘埃野马吗?不就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吗?去吧,带着我们所有的爱,带着我们最深的感恩,上路吧,父亲你上路吧。”“有人来问,是否为他穿上‘寿衣’。你说,不,要穿你为他准备好的远行的衣裳:棉袜,棉裤,贴身的内衣,白衬衫,深红色的羊毛背心,宝蓝色的棉袄,灰色的棉帽,褐色的围巾,毛织手套,还有,那双黑色的棉鞋。”人之常情,均是不舍亲人的离去,均是为亲人细心地穿好寿衣,就连寿衣也是黑白色调为主,不讲究红蓝,可作者分明就在劝父亲离开、不给父亲穿寿衣而是穿自己精心准备的远行的衣着等等这些不合事理的表达之中让人更感其内心的悲痛,这便是事理上的无理之趣。
再说语词,语词上的“无理之趣”是指在作文的遣词造句过程中,用词不合常意,却在情理之中。这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表达,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晚风习习,花随影动,一个“弄”字,看似无理却境界全出,再如“雨横风狂三月暮”,雨本不能“横”,但着一“横”字便将狂风暴虐展露无遗。摘录一段针对这一技巧训练的比较成功的学生习作:“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孤独,流行歌曲里唱的花枝招展的孤独,泡沫文学中描述的故作清高的寂寞,亲朋好友嘴里挂着的长吁短叹的无聊……这些光怪陆离、奇形怪状的被糖衣粉饰过的孤独,在不同人的嘴里嚼出不同的滋味,在不同人的心里沉淀出不一样的字体。”孤独用“花枝招展”显然不合常理,可用在“流行歌曲里唱的”这一语境中便顺理成章了,再如“故作清高”的寂寞、在心里“沉淀出字体”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语词的“无理之趣”,并不是随心所欲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凝结了作者本人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并且符合特定情境情理的艺术表达。
虽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上乘之作本不应该有匠气在内,但对于初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表情达意上的技巧,进而才能逐渐内化为无意识的创作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