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绿色防控

2015-08-15 00:51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24期
关键词:晚疫病病株田块

曾 岑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翠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大关657400)

马铃薯是翠华镇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是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主要食料作物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587hm2以上,鲜薯产量2.8万t以上,占粮食产量30%以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主要病害,常年面积大、发病程度高,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产品质量,马铃薯晚疫病可防可控,防治措施得当防效可达90%以上,近几年来晚疫病常年发生,平均损失30%以上,损失率最高的田块达到80%。

1 调查情况及发病症状

1.1 调查情况

翠华镇马铃薯晚疫病在二半山以上发病程度重于低海拔、河谷地带;多雨年份特别是5~7月份发病重;平田、低洼田重于缓坡田,阴坡田、阴湾田重于阳坡田;营养不良、密植田和过多施用氮肥的田块重于平衡施肥及腐熟农家肥的田块。

1.2 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侵染叶片、叶柄、茎、茎块。叶片侵染后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其中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迅速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后出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最后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后出现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

2 发病原因

2.1 气候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在翠华镇5~6月份最容易感病,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爆发、进而大流行。

2.2 品种的抗病性差

品种的抗病性差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性差异极大,种植感病品种是流行的先决条件。目前翠华镇马铃薯种植的品种主要有会-2、威芋3号、云薯401、青薯9号、滇薯6号、靖薯2号等,由于缺乏整体品种规划布局,如会-2品种种植年限较长,自留自用,致使品种抗病性低,从而导致真菌性马铃薯晚疫病严重发生,近几年虽然引进了几个品种,但这些品种对水肥、栽培技术、病害防治等方面要求较高,大面积种植还有一定难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增产目标。因此,总体看翠华镇缺少适宜本地栽培种植高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

2.3 种薯带菌突出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一是秋季种薯收获后经过漫长的冬季,由于储藏不当导致种属烂窖或种薯感染现象,在春季播种时,造成品种种薯发病率很高,一般是25%,最高达80%以上。尤其该镇农户每年自繁自贮种薯,每年春季种薯出窖时,病薯被随意弃扔普遍存在,这些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传播给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气候条件适应迅速向四周扩散流行。二是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病原菌增多,提高了初侵染源,增加了发病机率。结薯期病株上的孢子囊落地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2.4 发病田块重复种植严重

该镇种植马铃薯的田块几乎年年种植,很少轮种,使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2年继续侵染马铃薯,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

2.5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

近年来,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数据表明,马铃薯栽培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肥料使用普遍存在重氮、磷,轻视钾的现象;二是旧的传统观念 ‘种的多,收的多’,播种密度偏大,田间通透性差,整地质量差,草荒严重造成秧苗长势弱,抗病性差;三是重茬严重,翠华镇部分农户连作和田间管理粗放,致使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第2年继续侵染马铃薯,这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原因之一;四是马铃薯生产中缺乏系统科学规划,种植模式不合理,病害流行期植株高大倒伏,造成种薯带菌率上升,影响种薯的质量。

3 加强绿色防控措施

3.1 选择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关键技术。翠华镇选用马铃薯种植的品种主要云薯401、青薯9号、滇薯6号、靖薯2号等;其中云薯401、青薯9号抗病好是首选品种。

3.2 脱毒种薯的选择

脱毒种薯的生产过程中,严格与生产大田隔离,有效的防止了各种病害,特别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侵染,通过利用脱毒种薯,可有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3.3 种薯消毒处理

采用播前晾种,淘汰病薯,切薯前准备2把以上刀具,将刀具放在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消毒。切薯时将薯块先从脐部切一刀,对有病状或可疑病状的薯块予以汰除,切刀放在消毒液中消毒,换用消过毒的另一把切刀切薯。

3.4 建立无病种薯田块

芽栽在掰芽时淘汰病芽和弱芽,幼芽早离母薯,减少了感病机会。整薯播种可避免切刀传染,阻止病害扩大侵染,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3.5 选用药剂拌种技术

用甲基托布津、适乐时等150g与2.5kg滑石粉混匀拌150kg种薯,或用甲霜灵50g,加水2~3kg,均匀喷洒在150kg种薯上,可有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3.6 清除田间病残薯落叶

在马铃薯生产中,要避免有病田块次年重复种植或与茄科作物的种植。如需要种植该薯,要在播种前,深耕田块,捡拾病残薯和落叶,减少菌源。

3.7 高垄栽种防止渍水

在栽种技术上要高培垄栽种,防止在马铃薯植株周围形成渍水,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3.8 控制发病中心 防治病害流行

在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同时,要对病株穴及周围进行药剂处理消毒。即在中心病株周围30~50m范围内用代森锰锌类药剂防治,间隔7天,连喷3次。若因天气原因,不能及时发现零星病株而形成发病中心时,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控制发病中心。可用代森锰锌、甲霜灵等防治,一般用药2~3次,遇雨及时补喷,并注意轮换用药。

3.9 流行期大田用药预防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速度快,危害损失大,一旦防治不及时,则造成严重损失。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要根据预测预报,及时用药,该镇一般采用代森锰锌类预防保护剂,进行大田喷雾预防,一般用药3次,间隔1周,可有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为害。

猜你喜欢
晚疫病病株田块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虾苗放养模式对比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