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帮华
“双低”油菜是指油脂中芥酸含量低于1.0%,同时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简称硫甙)含量低于30μmol/g的油菜品种。“双低”油菜中,菜油的营养价值主要集中在其含有的油酸以及亚油酸和芥酸等各类脂肪酸方面。而在油菜所含的各类脂肪酸中,油酸与亚油酸则共同作为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一般来讲,脂肪酸碳链越短,其就越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双低”油菜可降低人体内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并软化血管壁,对防止心脏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因此,对“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从2000年开始研究“双低”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十多年的推广探索,要想达到高产优质,在栽培中必须做到:
油菜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生产上易发生生物混杂,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为了保证品质优良,提高其商品和经济效益,“双低”油菜生产必须集中连片,严格隔离。一般以县为单位,根据县内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以村或乡建立隔离区,隔离区与其它油菜品种或能串花的十字花科蔬菜的距离应在600米以上。[1]一个隔离区只能种一个“双低”油菜品种,一个基地县可建立3~5个隔离区,选1~3个品种做主栽品种。
目前,宣汉县推广使用的双低油菜品种有:渝黄1号、德油6号、德油早一号、渝油23号、中油杂2号等良种。
根据种植制度、气候和品种特性,适期早播,利用冬前温光资源,避免秋季多雨的危害,促进秋发,形成壮苗越冬,为高产奠定基础。中晚熟品种的适宜播期,400m海拔地区为9月上中旬,海拔在600m~800m地区为9月上旬前;中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推迟7~10天播种,早熟品种比中熟品种推迟7~10天播种。[2]
培育矮健壮苗适时早栽是夺取‘双低’油菜高产的关键环节。适期播种,培育壮苗,保证年前有较大的营养生长体和健壮的根系生长,为春后迅速转向生殖生长,形成大量分枝花序和有效荚果打下基础。必须改变苗床面积小,栽老弱苗,高脚苗的习惯。
株型矮健紧凑,叶密集丛生,根颈粗短,无高脚苗,弯脚苗,叶数多(6~7片),叶大而厚,叶柄短,苗高17cm~20cm,根颈粗0.6cm~0.7cm;主根粗壮,支根、细根多;无病虫害。
苗床应选在向阳、背风、利于排灌、地势平坦、土质肥松、靠近大田、两年内未种十字花科作物的砂壤土作苗床。苗床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5,667m2苗床播种0.5kg左右。
整地应做到“细、平、实”,才能保证播种时落籽均匀,深浅一致。苗床按1.5m~1.7m开沟作厢,以便管理。苗床底肥,667m2用人畜粪20~30担,尿素5kg,过磷磷酸钙20kg~25kg,硼砂1kg,将肥料均匀泼、撒厢面上,欠入土中,做到土、肥混合均匀。
分厢定量,稀撒匀播。播种前晒1~2天提高种子的活力,将油菜籽分厢定量并拌适量草木灰均匀播撒。
要做到两早两勤。两早:早间苗、定苗;油菜幼苗2~3片真叶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拔出稠苗、高脚苗、弱苗、杂苗,幼苗4~5片真叶时按要求密度定苗。在出苗差、达不到密度要求的地块,及时移苗补栽。定苗应在油菜进入五叶期前结束为宜,并加强肥水管理,确保苗全、苗壮。[3]早追肥。两勤:勤防病虫;勤排灌。
在3叶期每667m3用15%多效唑粉剂30g兑水50kg喷施一次可以促进幼苗叶数增加,根颈增粗,叶柄变短,叶和根的干重增加,移栽后成活快,抗性增强,增产显著,同时还可以提高苗床利用率20%~30%。使用多效唑需注意:播种期要适当提早,增加施肥量,幼苗长势不旺的不能施用多效唑。
移栽后要及早查苗补缺。中耕培土可以疏松土壤,促发新根,保护油菜根颈,对菜苗起到保暖防冻的作用。冬至前结合中耕除草进行中耕培土壅根1次,封冻前结合增施暖性肥料再进行中耕培土壅根1次。[4]
“双低”油菜对土壤及整地质量的要求:“双低”油菜需要肥沃疏松、水分适宜酸碱度(PH值)为5.5~7.5,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的土壤条件,才能满足良好的生长发育要求。“双低”油菜对整地的基本要求是深耕整细,较好地调节土、水、气、热之间的关系,加速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确保高产。[5]
稻田种“双低”油菜关键是搞好排水。无论是推行免耕或翻耕。一般应在水稻“散籽”时排水。免耕田在水稻收后抢晴挖沟开厢排水,翻耕田要及时翻耕炕土。厢宽2~3m,开好主沟、厢沟、围沟,主沟深50cm~60cm,宽40cm~45cm;厢沟、围沟深宽各33cm,做到沟与沟相连。在欠地前10天用除草剂20%克芜踪水剂每667m2用100g~200g兑水40kg喷雾。移栽前1~2天欠细整平,清理厢沟内散土。
在当前季作物收后进行深翻23cm~27cm,清除杂草,施足底肥,开好厢沟和围沟,以便排水。
在壮苗的基础上,抓紧时节适时早栽,力争入冬前有较长的生长期。一般苗龄在25~35天移栽为宜,控制移栽至冬前应有40~50天的生长期,以利形成壮苗越冬。为了取苗时少伤根,多带土,取苗前一天用水浇湿苗床。移栽时严格要求 “三带”、“三要”、“三边”和“四栽四不栽”。“三带”是:带泥、带肥、带药到本田;“三要”是:行要栽直,根要栽稳,苗要栽正;“三边”是:边取苗,边移栽,边浇定根水;“四栽四不栽”是:大小苗分栽不混栽,栽新鲜苗不栽隔夜苗,栽直根苗不栽弯根苗,栽壮苗不栽弱苗。保证移栽质量,以利成活返青快,加速新根和叶片生长。[6]
合理密植,就是合理安排种植面积上的单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达到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在单位面积上达到高产的目的。根据施肥水平、土壤、品种特性和播期等,适时调整种植密度,做到合理密植。过稀过密都会影响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生长,发挥不出品种的增产潜力。
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施肥水平较高,排水条件好的地块,种植密度宜稀,反之则增大密度。
②早播早栽,生育期增长,密度宜稀,反之则增大密度。
③植株高大、株型松散、分枝部位低的品种,种植密度宜稀,反之宜密。
④低坝秋冬气温较高,油菜生长势较旺,株体大,种植密度宜稀;高寒山区宜密。
种植方式实行宽窄行条栽。即移栽时采取宽行0.6m~0.7m,窄行0.3m~0.4m,窝距0.2m,每窝栽1株。前作是秋洋芋的,在秋洋芋播种时按3.6m开厢,实行“油菜+洋芋”“双套双”,两行洋芋占地0.4m,预留空行0.7m。[7]
优质‘双低’杂交油菜植株都比较高大,需肥量较大。每667m2产100kg菜籽需纯氮8kg~11kg,五氧化二磷3kg~3.9kg,氧化钾7.5kg~11.8kg,氮:磷:钾约为1:0.4:1。“双低”油菜对磷、硼肥反应较敏感,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5mg/kg,有效硼含量低于0.5mg/kg时,就出现明显的缺素症状。油菜在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营养吸收,苗期和蕾苔期对氮肥,分别约占总量的42~44%和33%~46%;蕾苔期对磷、钾的需要量分别约占总量的22%~65%和54%~66%。
在施肥原则上:坚持氮、磷、钾、硼配合施,有机与无机结合施,硼砂必须施。
在施肥时期上:应掌握底肥足,苗肥早,苔肥稳,花肥巧的原则。
一般667m2施有机肥1t~2t,过磷酸钙20kg~30kg,硼砂1kg,拌匀混合堆沤10~15天,施入厢面欠入土中或集中施入窝中。
在移栽成活后或直播定苗后,及时667m2施人畜粪20~30担,尿素5kg,以利促进冬前幼苗生长。
667m2施发酵油饼15kg~20kg或复合肥20kg,水粪15~20担或尿素7kg~10kg,并结合中耕培土,保冬壮,促春发。
苔高17cm左右时施用苔肥,667m2施人畜粪15~30担,尿素5kg~8kg。
用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喷施,提高千粒重和含油率。
①硼在生产中的作用
硼对促进油菜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转分配,加速生长点分生组织的生长,促进花器官分化发育,刺激花粉粒发芽和花粉管伸长,对维持叶绿体正常结构和增强植株对菌核病等真菌病害的抵抗力,都有重要作用。“双低”油菜缺硼会产生“萎缩不实症”,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施用硼肥一般可增产20%以上,对严重缺硼的土壤可增产50%~60%,且含油量提高。
②“双低”油菜缺硼症状
土壤中严重缺硼(有效硼含量低于0.4mg/kg),造成油菜苗期和苔期生长缓慢,根系不发达,根的木质部空心呈褐色或发生根肿;叶片皱缩,下部叶倒卷,叶色失绿;抗逆性弱,大多数病株越冬时萎缩死亡。少数越冬病株,蕾苔延伸缓慢,或纵向破裂,不能正常开花,多畸型角果,果内籽粒少,严重影响产量。因此,适量增施硼肥效果十分显著。
③施硼方法
先是667m2用硼砂1kg与有机渣肥、磷钾肥混匀基施。在基施的基础上,在苔高17cm~20cm时叶面再喷施一次,浓度为硼砂0.1kg(先用少量50±5℃热水溶化)兑水50kg~55kg。叶面喷硼选择晴天下午为宜,做到每张叶片喷湿。
移栽7天后,对缺苗要立即带土补栽,保证全苗。
理通三沟,排除渍水,减轻湿害和病害的发生。
油菜移栽返青后应及时浅耕松土,促根壮苗,清理杂草。
杂草防治,翻耕欠地前10天,每667m2用20%克芜踪水剂0.1kg~0.2kg兑水40kg喷雾或每667m2用10%草甘膦水剂0.5kg~1kg兑水30kg~50kg喷雾。病虫防治,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蚜虫和菜青虫。
菌核病、霜霉病的防治:①水旱轮作,减少病源量;②用10%的盐水选种,剔除病籽和菌核;③清理三沟,排水防渍,降低湿度;④合理密植,建立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⑤摘除老、黄、病叶;⑥药剂防治,用多菌灵或使百克初花期防治菌核病,隔7天再放一次。菜青虫和蚜虫可用吡虫啉和氰戊菊酯防治。
农谚说得好,“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因此当全田80%左右角果呈现淡黄色,主轴大部分角果籽粒呈现黑褐色时,立即收割,经lO~15d后,全株干燥,及时打碾,减少损失。收割的油菜要晾晒脱粒,防雨水多霉变。
[1] 甘崇胜,胡涛,双低油菜高产途径与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2] 周洪亮.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14期
[3] 张桂花,白永庆,许正辉,赵娟,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22-123
[4] 张霞,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75-76
[5] 丰光江.南陵地区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信息,2012,(19):61-62
[6] 李文芬.浅谈喀斯特地区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科技财富,2010,(10):314-315
[7] 胡珍贵.重庆市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南方农业,2013,(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