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延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大滩乡畜牧站,733303)
鉴于仔猪肠道内微生态系统不稳定,抵抗力差,对外界刺激敏感,极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应激因素的影响,因此,仔猪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哺乳仔猪以传染性腹泻(病毒和细菌)较为常见,保育仔猪以非传染性因素(环境应激、寒冷、饲料骤换、断奶等)引起的腹泻为主。而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呈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1.1 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①病毒。包括猪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②细菌。包括魏氏梭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
1.1.1 病毒性腹泻。
1.1.1.1 由猪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轮状病毒病,多发于2-5周龄的仔猪,常见于寒冷季节发病。患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排水样或糊状稀粪呈黄白色或灰暗色。
1.1.1.2 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最高,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呈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
1.1.2 细菌性腹泻。
1.1.2.1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包括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及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①仔猪白痢多见于10-30日龄仔猪。常发于寒冬季节,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有母乳中含脂率过高、母猪饲料质量较差、阴雨潮湿和气候突变等。患病仔猪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主要临床特征;②仔猪黄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病死率高。临床症状以病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1.1.2.2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的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患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有较高死亡率。
1.1.2.3 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仔猪副伤寒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显著季节性,但多发于阴雨潮湿、寒冷季节,本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是环境卫生差、气温多变及应激因素致使仔猪抵抗力下降。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出现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呈黄绿色或灰白色。
1.2 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①仔猪消化机能不全,给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腹泻;②仔猪缺乏叶酸、烟酸、泛酸等维生素、矿物质或锌、硒等微量元素,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出现下痢;③应激因素: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突然更换等,导致仔猪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鉴于仔猪腹泻脱水后,其循环障碍将影响药物的吸收而降低药效,造成药物吸收减缓,若仔猪发生重度胃肠腹泻,药物将不能发挥其作用。口服给药和肌肉注射等常规治疗仔猪腹泻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治疗效果不显著,而静脉注射往往能够迅速补液,使仔猪机体代谢紊乱得到纠正,然而由于仔猪静脉小,不但加大了注射难度,而且注射效率不高。为此,笔者结合临床中仔猪腹泻后补液治疗经验,介绍了两种补液方法,治疗仔猪腹泻效果良好。
2.1 腹腔注射补液:倒提患病仔猪,待其停止挣扎后用消毒的葡普通12号针头于倒数第2对乳头外侧约2cm处注射药液,快速推入即可。回抽针头时无血液、无污物,表示注射正确。
猪只腹膜面积大,血管和淋巴管密布,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同时腹腔补液时间较短,还能够较少考虑仔猪心脏超负荷;在注射药液中可加入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等,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采用腹腔注射补液疗法对仔猪安全适用,且省时省力。
2.2 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和电解多维,按补液盐30g/kg饮水,每1kg补液盐含氯化钾50g、碳酸氢钠75g、氯化钠125g、葡萄糖750g。口服补液疗法适用于大群仔猪发病治疗。
仔猪补液原则应遵循:①先输钠盐,旨在恢复血容量,避免仔猪休克;再输葡萄糖液。若仔猪发生高渗性脱水则需要先输葡萄糖液后输钠盐。②先输晶体然后输胶体液,避免水分过多外渗。③输液起初速度较快,随后渐慢,同时结合患病仔猪心肺功能进行全面考虑,避免造成输液过量、过速,引发仔猪心衰竭和肺水肿。④为防止补钾过早引发仔猪高血钾症,需待仔猪尿畅后才可补钾。⑤相比碱中毒而言,酸中毒有相对较多的代偿能力,加之碱中毒没有较好的纠正方法,为此患病仔猪补液时坚持宁酸勿碱的原则。⑥患病仔猪表现惊跳症状,则应及时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