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的药学实践

2015-08-15 00:51薛晓娟成黎霏王晓娟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药剂科陕西西安710032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9期
关键词:颌面部药师药学

崔 妮 ,林 瑶,薛晓娟,成黎霏,王晓娟(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药剂科,陕西 西安 71003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指口腔、咽喉、面部及颈部软组织感染化脓性炎性反应[1]。其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腐败性坏死病原菌引起的感染[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感染局部肿痛,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高热、白细胞计数(WBC)改变等症状。该感染处理得当可及时控制、逐渐痊愈;反之,因人体颌面解剖结构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筋膜间隙,感染可向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扩散,也可经血管神经束向颈内、纵隔等深处发展,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采取局部处理与全身治疗,在手术、局部冲洗的同时,应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4]。现对临床药师查房中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叙述、分析,分别从医师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护士给药、患者用药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进行总结,供临床药学工作者参考。

1 临床药师作为医师制订药物治疗方案的参与者

医师为患者医疗方案的决策者,临床药师应与临床医师紧密联合,作为制订药物治疗方案的参与者,指导医师合理用药,成为医师的好助手。

1.1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1.1.1 病例资料:男性患者,41 岁,体质量67 kg,无过敏史。患者入院10 d 前因牙疼出现左侧面部肿胀不适,7 d 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用药不详)。因效果不明显且面部肿痛加剧,肿胀范围逐渐波及两侧面颈部,至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治疗。入院诊断: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血常规检查:WBC 为13.33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为81.6%;肌酐为78 μmol/L;体温为37.2 ℃。

1.1.2 临床药师分析及建议: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迅速,为避免贻误病情,患者入院后如局部脓肿形成,有手术指征,应积极早期行切开引流术,在微生物培养结果出来之前,需经验性地及时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基本已在当地医院经过治疗,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才至我院就诊。针对需氧菌感染,考虑患者经当地治疗可能已对级别较低的青霉素类、第1 代头孢菌素等耐药,建议初始治疗药物使用第2 或3 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若患者年龄较大、体质差、感染严重或有糖尿病基础疾病,可采用广谱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迅速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迅速恶化及器官功能障碍,避免产生细菌耐药性,挽救患者生命。针对厌氧菌感染,常规治疗方案为联合使用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奥硝唑等。因奥硝唑具有确切的抗厌氧菌作用及良好的耐受性,被建议为首选用药。待微生物检验的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出来后,可结合治疗效果调整用药。根据该患者情况,建议抗感染药选用头孢呋辛钠和奥硝唑,结合局部伤口冲洗即可[5]。头孢呋辛钠为第2 代头孢菌素,可抵抗大多数β-内酰胺酶,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效,一般推荐使用剂量为1 次0.75 g、1 日3 次,对于较严重的感染,剂量应增至1 次1.5 g、1 日3 次。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情进展较快,感染严重,为迅速控制病情,建议该患者使用剂量为1 次1.5 g、1 日3 次。用药后关注患者是否有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症状等。术后隔日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WBC 及N%,每日监测体温,观察伤口肿胀、愈合情况,了解病情进展。

1.1.3 诊疗过程及结果:患者入院后当日紧急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见黄色黏稠引流液并将脓液送检。给予头孢呋辛钠1.5 g、静脉滴注、1 日3 次+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每12 h 给药1 次,术后每日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甲硝唑溶液交替冲洗局部脓腔。用药4 d,细菌培养结果为溶血性链球菌、对头孢呋辛钠敏感。此时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病情稳定,血常规检查:WBC 为6.53 ×109/L、N%为61.2%,体温为36.5 ℃。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可见少量脓性引流物,继续用药3 d 后出院。出院时患者伤口未见明显脓性引流物,告知患者可于当地医院进行伤口冲洗换药,如有不适可随时复诊。

1.2 给药剂量的调整

1.2.1 病例资料:男性患者,75 岁,体质量71 kg,患者家属述曾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史,用药后出现皮疹,停药后皮疹消退。患者于2 周前无诱因出现右侧下后牙疼痛并伴有张口受限,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症状未见减轻,4 d 前右侧面部开始肿胀,于附近门诊给予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用药不详),疼痛肿胀程度急性加重,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口腔专科检查可见患者颌面部不对称,右腮腺咬肌区肿胀明显,肿胀区表面皮肤紧张、发红、温度高,按压较硬,触压痛明显,张口受限。诊断:右侧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血常规检查:WBC 为23 × 109/L、N% 为83.2%,体温为37.7 ℃,血糖为8.15 mmol/L,肌酐为139 μmol/L。

1.2.2 临床药师分析及建议:该患者年龄较大,合并有基础疾病,且为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选用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迅速控制感染。临床药师根据患者肌酐水平(139 μmol/L),计算肌酐清除率为45.7 ml/min,可知患者为中度肾功能损伤。正常人群的颌面部间隙感染,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剂量即可;对于老年人、儿童及肝、肾损害者等特殊人群,需考虑其生理、病理的特殊性,调整给药剂量,这对确保抗感染的疗效和保障患者安全非常重要[6]。因美罗培南与其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比,其肾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相对较低,故建议选用美罗培南进行抗感染治疗[7]。因患者肌酐清除率<50 ml/min,应对给药剂量进行调整,临床药师建议给予美罗培南0.5 g、静脉滴注、每12 h 给药1 次。在滴注美罗培南时,可延长滴注时间,以增强抗菌活性[8]。同时,该患者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史,治疗期间应关注是否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发生;该老年患者肾功能中度损伤,联合用药时需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药物,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医师接受了临床药师的用药建议。

1.3 给药间隔的适宜性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相关参数各不相同,需要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以其为依据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率[9]。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等药物共同的作用特点为时间依赖性,需要药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超过给药间歇的40% ~50%,细菌清除率可达85%以上,且由于其半衰期短,1 日需给药3 ~4 次。糖肽类(万古霉素)、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药物共同的作用特点也为时间依赖性,衡量这些药物疗效的指标为0 ~24 h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MIC,但由于其半衰期较长,1 日给药1 ~2 次。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药物共有的作用特点为浓度依赖性,血药峰浓度/MIC≥8 ~10 或AUC0~24/MIC≥100 ~125 时,可获得良好疗效,并能防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突变株,其共性为给药剂量较大,1 日给药1 ~2 次[10]。

1.4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时,需特别关注患者是否联合应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二者合用会使丙戊酸钠的浓度降低,导致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11]。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时,需注意患者是否饮酒或合用含酒精成分的液体,因合用可能导致面部潮红、出汗、心脏痛及心动过速等反应。使用奥硝唑时,需关注患者是否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二者合用会增强抗凝药的药效,应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并调整给药剂量。

1.5 辅助治疗药物的应用

(1)抑酸药:应激性溃疡是外科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如果手术创伤大、为高危人群等,术后初期因伤口影响无法经口进食,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兰索拉唑30 mg、静脉滴注、1 日2 次,以预防胃溃疡的发生,疗程一般不超过3 d。(2)消肿药:术前患者肿胀较明显,虽行切开引流术,术后肿胀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但因手术的创伤,肿胀可能有所加剧[12]。可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 日2 次,以抗炎、消肿、促进创口愈合,疗程一般不超过3 d。(3)营养支持:由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张口受限,制约进食,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但机体组织的修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故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强及干硬食物,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如给予复方氨基酸、转化糖、脂肪乳等补充能量[13]。(4)口腔清洁:由于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术后口腔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限制,且口腔本身为多细菌环境,加上口内分泌物、食物残渣的滞留及组织缺损等诸多因素,容易导致口内伤口感染[14]。可给予氯己定或漱口水等1 日3 次,进行口腔清洁。

2 临床药师作为护士正确给药的宣传者

护士为药物治疗方案的直接执行者,与患者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密切相关。临床药师需与护士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药学专业知识,针对药物储存管理、给药过程等知识进行宣传培训,提高用药安全性[15]。对于执行给药过程,可向护士宣传培训的内容包括:严格按照用药间隔给药,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需1 日多次给药,如头孢孟多应1 日给药3 ~4 次;有特殊输注时间要求的药物需严格按照输注时间执行,如万古霉素(100 ml)的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 min、莫西沙星(250 ml)的滴注时间不得少于90 min;存在配伍禁忌的药物如头孢曲松不可加入含钙的制剂中,因二者结合易产生白色絮状浑浊,生成头孢曲松钙白色沉淀;注意特殊药物的储存方式,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需避光保存等。

3 临床药师作为患者用药的教育者

患者为药物的使用者,临床药师对患者提供用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用药教育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确保药物的疗效与安全。对于口服药物,需交代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剂量、时间间隔及饮食禁忌,告知不可随意服用自带药物等。对于静脉给药的药物,需交代患者不可擅自调节滴注速度,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如万古霉素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时,可导致组胺释放,发生红人综合征,表现为面部、颈部、躯干红斑性充血、瘙痒等。

4 临床药师作为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较多使用头孢菌素治疗,部分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孟多可影响维生素K 的合成与利用,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故用药时需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症状或新生的出血点等;对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如肺囊性纤维化)、长期静脉输注高营养制剂的患者,可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需要时可给予补充维生素K 治疗。若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需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因其有一定的肾毒性,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尿常规与肾功能,有条件时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谨慎给药。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结合局部处理与全身药物治疗,且药物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药师可参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药物治疗,对医师合理用药、护士正确给药、患者用药交代等进行指导,并监测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临床药师应结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具体特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发挥药学专长,与临床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1] 段静娟.对41 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5):46.

[2] 蒋红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 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24-125.

[3] 徐岗.颌面部间隙感染57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63.

[4] 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学[M].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7-221.

[5] 王守明,冷高峰,赵帅,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3):66-67.

[6] 付利.重视特殊人群用药安全[J].中外医疗,2011,30(9):179.

[7] 刘淑荣.美罗培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3):6.

[8] 龙一文,杨秀泽.临床药师参与1 例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会诊的药学实践[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8):743-745.

[9] 熊旭东.PK/PD 参数与抗菌药物的优化用药[J].抗感染药学,2012,9(1):11-13.

[10] 李忠东,刘敏,张福成.药师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学会诊的体会[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1):55-57.

[11] 焦园园,王超颖,宁华,等. 肿瘤脑转移患者碳青霉烯与丙戊酸钠相互作用致癫痫发作1 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3):252-253.

[12] 杨徐静,刘翠兰,沈美琴.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术后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3):297-298.

[13] 马秋萍,汤学敏.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对策[J].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128-129.

[14] 蔡娟,孙雪慧,汪文,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口腔冲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55-156.

[15] 喻杰,夏建洪.临床药师参与指导护士输注抗菌药物的情况调查[J].海峡药学,2013,25(5):304-305.

猜你喜欢
颌面部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熊真的活过来了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