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

2015-08-15 00:42
种业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棉浙大技术推广

主产区大豆单产创新纪录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河南省新乡市组织召开了“大豆耐密品种免耕覆秸栽培技术高产田实收现场观摩会”。专家组对大豆新品系“中作XA12938”进行了现场验收。经测算,实收亩产为336.28 千克,创造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含东北、黄淮海和南方)大豆实收单产新纪录。

据悉,“中作XA12938”株型优良,耐密抗倒,产量潜力突出。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术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的麦秸处理、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专家组认为,示范田采用耐密抗倒品种结合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圆满完成了“大豆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项目的任务指标。专家组建议加快高产品种和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黄淮海大豆生产的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

国内首个藜麦品种在甘肃选育成功

日前,经相关科技和农业部门认定,甘肃省农科院选育出了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 号”。

藜麦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种植已有70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多国,其外观类似小米,为低脂、低糖、低热量食品,由于营养价值极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但藜麦对气候要求较为特殊,在南美洲以外区域种植历史只有30年,在美国、加拿大的种植面积也维持在较小范围,我国目前在西藏、山西、青海有少量种植,尚处于驯化栽培起始阶段。2011年,甘肃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适时开展了藜麦品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于2015年选育出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 号”,并明确了兰州市、定西市、张掖市、临夏州等高海拔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发展藜麦产业的优势产区。

(农民日报)

中棉所两棉花新品种试验示范成功

日前,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与安徽省无为县优质棉种植技术推广协会合作引进的短季棉在该县试验示范成功。据测产,试验示范的中棉83 油后棉平均亩产籽棉达823斤,中棉54麦后棉平均亩籽棉达485斤。其中,中棉83 油后棉与本县其他棉花品种相比,平均亩产增产近300 斤。

据了解,此次两个棉花新品种经试验示范后,显示出具有生育期短、抗病、抗虫、抗倒伏的优点,且能与油菜、小麦连茬耕作,可直接点播,省去了过去单季棉制作苗床、做营养钵育苗、移栽等多道繁杂工序。下一步,无为县优质棉种植技术推广协会将在该县石涧、开城等棉花种植大镇,重点选择一批棉花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种植试验示范成功的棉花新品种,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民参与种植,以此拓宽棉农增收渠道。

(农民日报)

浙大组建育种科技联盟生物分子培优质水稻

近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舒庆尧教授领衔培育的紫兴101、嘉浙优6218 等近10 个新品种水稻正进入收获季。新品种均采用生物分子育种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选育优质品种的效率、缩短了育种年限。

“新品种理论产量普遍增产10%以上,米质优、食味好,其抗性、农艺特性、制种特性等都与推广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相适应。”舒庆尧介绍说,这些水稻新品种有望于2016年通过品种审定。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才能提高育种效率。为此,舒庆尧牵头组建了包括浙大农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的技术力量,并与浙江、江苏、山东等多地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协作,把技术、人才与资金、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一个贯穿水稻育种及产业化全链条的创新联盟。

除水稻外,浙大“水稻及主要经济作物育种科技联盟”还将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园艺作物等,开展创制特异种质资源,研发高效育种技术,品种选育与产业化。“联盟的目标,是培育3~5 个引领性作物新品种,打造互联网+现代作物育种平台与联盟,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杭州网)

猜你喜欢
中棉浙大技术推广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高温胁迫对中棉所63及其亲本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