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2015-08-15 00:54孙永林刘敬虎
科技视界 2015年24期
关键词:军械信息管理系统器材

孙永林 刘敬虎

(1.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部装备采购中心,中国 北京 100071;2.中国人民解放军91576部队,浙江 宁波 315021)

航空军械器材保障作为军械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军械装备保障提供物质基础,为航空军械装备恢复战斗能力创造条件的重任。在未来高技术空战中,航空装备的战损率空前加大,急剧变化的、高度透明的战场环境,对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快速性、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实现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信息化,对全面提高航空军械器材管理效益和保障效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航空军械器材保障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实时了解“哪里需要什么、某一点上有什么、发出了什么、发出的到达那里、收到了什么”等信息,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方法,信息传递慢,滞后严重,而且工作量非常大,从而大大影响了器材保障效率。信息化战争催生信息化保障。因此,需要综合集成相关信息化技术,开发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快速准确地完成航空军械器材识别、清点、统计、监测、跟踪和管理等工作,实现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全资产可视化”和“全过程可控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面实现信息化保障。

1 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特点

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航空兵的地位日益凸显;航空装备种类众多,武器装备必不可少;武器装备毁损的速度和强度空前提高,航空军械器材保障任务剧增;战争的快节奏、突然性使得航空军械器材保障时效性增强。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呈现以下特点。

1.1 航空军械器材品种型号多

航空军械装备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是多项高新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体,由此决定了其所需器材的品种型号越来越多。就机载导弹装备而言,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装备的复杂程度日渐提高,由原来以机械部件为主逐渐转变到以电子部件为主,机械、电子、光学、光化学部件齐全,零件数也由原来的不过上万件猛增到几十万件。特别是随着高技术的渗透逐渐加重,航空军械器材中光、电子、电气类器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使航空军械器材的科技含量增加,品种繁多,其保养、检测的难度也相应提高,对航空军械器材全寿命保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空间扩大

现代空战中,根据战争态势和对方作战意图,要快速调整作战方向和区域,实行转场保障。一切可能作战的空间,都是航空军械器材保障要涉足的领域,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空间扩大。因此,只有提高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航空军械保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空战的需要。

1.3 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强度大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航空装备作战效能的提高,现代空战的作战节奏明显加快,出动强度明显增大。一方面,在未来空战中,交战双方为赢得主动,高技术航空武器装备的使用更加频繁,出动强度必然急剧增大,由此将带来航空装备损坏率的增加,航空军械器材的消耗大量增长,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强度明显增大。另一方面,精确制导武器和大杀伤力武器的广泛应用,将增大航空装备的战损率,加大了航空装备维修及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任务量。

1.4 航空军械器材供应保障时效性要求高

现代空战作战节奏快、速度高,要求航空军械装备维修及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工作必须快速进行。一方面要求必须做好各项航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的准备工作,提高航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确保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和快速性。另一方面要求在快节奏的作战行动中,各项航空军械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必须尽量缩短时间,加快速度。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航空军械器材供应保障,而且必须随部队的战斗节奏,实施快速、机动保障,这就对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航空军械器材保障能否做到及时、高效,将对整个空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

2 当前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各级航空军械器材保障部门基本建成了独立运行、覆盖单项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器材保障业务的管理,提高了器材保障业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从总体水平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2.1 器材收发作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

对于某些航空军械器材保障单位,在器材接收、发出的出入库作业和器材库存管理上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基本上还是采用器材书写标识、目视识别和手工登记的管理模式,器材数量质量的统计与分级一直沿用口读、手写的传统方法,此种模式既不能有效地提高器材接收、发出效率,还容易发生人为错误,造成错发、漏发事故发生,严重制约了器材储供保障工作的开展。

2.2 信息标准不够规范

如果缺少统一、规范化的信息分类和处理方式,数据格式及业务处理过程不一,那么就很难实现数据的交换和集成。航空军械器材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结构、数据交换规范及兼容的互联接口,难以实现高度的信息综合和信息共享。

2.3 信息系统联网覆盖不够全面

从信息化建设水平来说,航空军械器材相关单位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不能快速、有效的采集、汇总、传递和共享信息,造成器材保障各环节“割裂”,器材保障效益不高。

2.4 信息系统功能有待完善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的知识挖掘和辅助决策功能相对滞后,甚至还不具备。在器材实际保障过程中,器材筹措依靠经验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器材需求预测、采购决策、供应决策等一些辅助决策功能。

3 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先进的自动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贯通机关、仓库、作战部队等单位的器材保障业务网,顶层设计和开发覆盖各单位的从器材筹措、仓储、收发、供应、调度等整个环节的集业务处理,信息传输,网上办公和辅助决策于一体的综合器材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完整的器材保障资源动态可视、保障需求实时掌握、保障活动全程可控以及器材保障计算机辅助预测和辅助决策支持,实现器材的信息化管理和精确化保障,提高部队的快速保障能力。具体来说,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应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

3.1 器材申领与批复办公网络化

部队人员使用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填写和提交器材申领单,并可随时查看该器材申领单的处理情况、到达部门和状态变化。器材仓库信息管理系统有后台驻留的提醒程序,提醒仓库助理员哪些单据没有进行处理,以及各种处理内容的查询和回溯。通过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助理员查询申领器材的库存信息,如果数量满足要求,则安排供应。如果仓库器材不能满足其要求,则向上级机关上报申领单。

3.2 器材收发自动化

通过器材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申领器材的库存信息,对这些业务单据处理的状态记录管理,并将这些状态信息追溯到最初的申领单据状态信息中。助理员处理完毕,可将这些单据发往相关的仓库进行上账和器材提取。借助自动识别技术快速提取器材,器材出库后,器材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记录其状态。

3.3 器材补给全程可视化

对于器材的信息化保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器材补给全程可视性,即保持器材在运输途中的可预见性及器材总资产的可见性。先对器材进行信息化包装,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共享等技术,这样装有微芯片的器材从发送起,经过整个运输过程,直到到达用户时止,每个器材的位置和运行情况,将一直被卫星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跟踪,使各级指挥员可以实时地取得正确的保障信息,并追踪、记录及定位器材在整个保障过程中的状态,实现全程可视,实时可控。

3.4 器材需求预测和决策智能化

随时掌握部队平时器材消耗情况,如消耗器材的数量、种类,用户满意度等,通过器材保障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预测未来器材需求量,为指挥员提高决策支持。

4 进一步加强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 开发功能齐全的器材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器材保障的信息化水平

开发功能齐全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器材保障活动的计算机化,包括备件需求的预测和确定、备件供应计划的制定、备件申请和发放、器材库存管理以及器材供应数据的归档等,以便提高器材供应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当该系统收到有关收、发、储的数据后,会以极快的速度启动有关模型,经过逻辑推理或模拟仿真,将处理结果分送到不同的网络终端,实现了器材全程自动化管理。加大对器材信息化管理系统涉及到的主要技术的研究,如数据仓库有关技术、数据挖掘技术、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信息识别与传输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

4.2 制订信息管理标准规范,为器材信息系统联网打下坚实基础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军队关于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令、规范,切实执行已经制定的国家和军队的有关标准,统一开发平台,规范系统接口,以统一的技术和应用标准来规范和构建系统,增强系统的互联互通性,实现系统间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形成互联互通的器材信息管理平台。航空军械器材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从体系结构这个宏观的角度横向看,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各功能模块标准五大类别。

4.3 加强器材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网建设,构建器材保障指挥和信息控制网络

航空军械器材信息系统需要实现覆盖到面、链接到线、渗透到点的网络功能,将通信和网络终端延伸、覆盖到仓库主要库房、车间和作业场所,实现仓库与机关、部队及作业场所的面对面指挥,从而提高器材保障的筹划组织、指挥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4.4 创建安全、高效的器材编码体系,做好器材库存的有序化管理

航空军械器材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庞大,如果不采用统一的编码体系,将无法保证器材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统一的器材编码系统是实现器材保障可视化的基础。因此,需要在装备机关牵头下,军工研制部门共同参与创建安全、高效的器材编码体系。器材编码体系建设包括:编码标准、代码结构、编码组织、编码管理等内容。

4.5 广泛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器材收发自动化

器材仓库安装自动识别设备后,操作员可以用手持设备扫描器材包装箱上的条码信息,将读出的器材出入库信息通过手持设备写入货架标签,更新其库存信息。在各器材仓库门安装高精度和高识别率的读写器,实现器材出入库或移库时的出入口处无停留自动扫描识别,系统根据所读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记录进出库门的器材数量、入出库时间、存放位置等上传数据库,自动生成各种出入库单据以供查询,自动提示出入库货位,指导器材入位或补充等,器材验收和出入库同时完成,从而实现使器材信息登记、统计自动进行。器材库存盘点时,只需利用手持式读写器选择盘点功能,读写器就自动实时获取所有标签的信息并录入数据库。在监控终端显示盘点对比结果。器材收发自动化装置由手持读写器、固定读写器、货架标签、器材包装箱条码和主机管理5部分组成。将来需要加大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读写设备等自动识别技术的研发。

5 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要求有高效的器材供应保障,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器材供应保障的信息化是器材保障的发展趋势。未来航空军械器材信息化建设,要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程监控网络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实现器材储存、出入库、运输、补给等保障过程的可视化,从而大大提高航空军械器材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

[1]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王丰,姜大立,杨西龙.现代军事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王爱玲,盛小宝..RFID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4]周峰,胡澴,沈月静.RFID技术在危险品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7(11):21-23.

[5]周晟,李先君,杜文军.美军联合全资产可视化建设及其启示[J].军事经济研究,2009(8):71-73.

[6]吕志彤,宁兆宇,皮湛恩.基于网络的随船器材全资可视化系统的研究[J].中国修船,2011,24(4):44-46.

[7]王铁宁,王兵,王玉泉.装备物流[M].北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8]张东湖,曹钰,于双双.信息化条件下航空军械器材保障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5:68-69.

猜你喜欢
军械信息管理系统器材
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生产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基于三维TGIS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解读国内外电磁辐射对军械危害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