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的模式与路径探讨

2015-08-15 00:50董彩荣
关键词:理论课基础马克思主义

董彩荣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0 引 言

推进“六个为什么”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的重要举措。把“六个为什么”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中去,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有效路径,有利于在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利于廓清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的时代要求

1.1 “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必须吸收和渗透“六个为什么”

“六个为什么”作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理论问题,是“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回避和忽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对于我国改革开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认同和肯定,而另一方面在一些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又具有双重性,必须通过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来引导他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吸收和渗透“六个为什么”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目标出发,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让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全体大学生掌握的理论武器,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构成了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改革的目标之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道通俗、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大众理解掌握”⑴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被大众接受、认可并最终转化为大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全面地、开放的并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涵盖了“基础”课教学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在“基础”课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基础”课本身,又是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在帮助大学生认识、理解、认同、接受并喜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自觉在其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平台,“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应该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一样,在一个动态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最新理论问题进一步优化、创新和发展,因此,“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在探索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从而充分发挥“基础”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吸收和渗透“六个为什么”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能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六个为什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实际内容有机的融入“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课外延伸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梳理,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础”课程承载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可以说,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理论问题,即 “六个为什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基础”课程教学的理想价值目标。

2 “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的模式

“六个为什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解读,把它融入“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既不是打乱“基础”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也不是弱化“基础”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而是通过研究寻找一个两者融合的最佳结合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因此,相比原有相对静态的课程教学内容,把本来就涵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单独提出来,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人民群众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就形成了相对动态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构建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3+2+1”模式,即三个内容进课堂教学、两个专题式教学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1)三个内容进课堂教学。“基础”课教学要融入和突出“六个为什么”,首先必须搞清楚如何融入,明确“六个为什么”和 “基础”课教材之间的对接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安排。在我院开展的“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中,我们确立了三个内容进课堂教学,并实现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转换。具体就是第三、第四和第五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相关内容主要涵盖在“基础”课程第五章第三节中,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拓展完成。

(2)两个相关联的专题式教学。两个相关联的专题式教学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 “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形成两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专题内容,由课题组统一编写相关讲义,构建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它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讲精辟,讲透彻,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专题式教学的安排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也可以以各系为单位以专题式讲座的形式统一安排。

(3)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把第六个 “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以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任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外自主研讨完成。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既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重点在于强化问题意识,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的五个环节“明确研究主题——自主合作探研——发散进而整合——创新理论成果——分组表达交流”,让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最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该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入耳、入脑、入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3 “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

“六个为什么”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试点过程中,我们一直力图在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平台上探索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1)整合教学内容,完成“六个为什么”与“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内容上,要解决“六个为什么”与“基础”课教材的有机融合和有效对接。首先,讲义内容与“基础”课的教材内容相结合。在“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试点过程中,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我院“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联合编写了关于“六个为什么”的其中三个,即“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等内容的相关讲义,把它融入“基础”课教材中的对应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将理论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用“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和形象的事例化理论抽象为具体,化理论晦涩为清晰,化理论繁琐为简要,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变成最朴实的道理。其次,常规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在探索“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的模式中,我们构建了常规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配置机制,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学资源,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进行专题讲座教学,突出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六个为什么”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认识和把握。第三,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探索研究课外教学模式。把“六个为什么”中的第六个 “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以课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完成、课外完成、分组合作完成,既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教学方式,强化问题意识,坚持教学过程主体化。在我院“基础”课教学融合“六个为什么”的教学试点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学生主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生主体践行过程,大学生必须要有一个体验、学习、感受的过程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外化为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就单个人而言,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行动起来”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讲座、讨论、参观、调研、辩论、演讲等等。这里笔者重点探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既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学习重点在于强化问题意识,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研讨后列举出学习主题,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关注大学生的理论需求,承担起解疑释惑的教育使命,让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3)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六个为什么”由理论教育内化为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六个为什么”解释和阐述的是重大理论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最终要求必然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把“六个为什么”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感受,加深认识,实现“知”“行”统一,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转化。“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注重“六个为什么”的实践教学重点是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专家讲座、参观考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社团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六个为什么”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验,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

4 结束语

把“六个为什么”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中去,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有效路径,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宣部.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理论课基础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