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华光
一、孤平的知识是客观上存在的.知识要活用。我说的重点意见是:当代诗评,要与时俱进,不必在“孤平”上纠缠,宜放松。
现在诗评特别是诗网有人爱提孤平的意见。
孤平是王力先生很重视的话题。它已成了一柄剑,悬在一些诗家头上,使之害怕,这严重束缚了好多人的头脑。连孤平的定义也不完全统一。可以说此论不成熟。也有一些编者,容之不下。其实,好些诗人,皆不屑理会这个东西。对今人作近体诗犯所谓孤平,大可不必惊怪。不必强行更改,应听其自便,处之泰然。
来向荣先生有本书《再论近体诗中的孤平》(银河出版社,2011年6月),书中用事实指出:
1、杜甫、孟浩然、刘长卿、李商隐、贾岛等人的诗,都有孤平。不是王先生所说“绝无孤平”。袁枚《随园诗话》少说也有十首以上含孤平的近体诗。袁枚自己的诗也有孤平。
2、明代的诗,王冕、张以宁、魏观、唐桂芳、刘基、唐寅、张居正、袁宏道、袁中道、陈谟、汤显祖等一群人的近体诗中,所谓孤平,多得很。
3、许多近代诗人,皆解放了思想,不在乎孤不孤平,专注于作品的内涵和其它艺术要求。柳亚子、郁达夫、田汉、邓拓、聂绀弩、黄炎培、于右任、李大钊、周恩来、朱德、董必武,他们近体诗中,普遍可见所谓孤平。
4、据说(据说而已),清朝考试曾有规定,作诗有孤平就不及格,那种考试制度是清朝的。这完全是形式主义。这种考试制度不复存在了,相应的评分制也应随之消灭。消灭之,仍能保存格律诗的格律的稳定性,只是剔除了非本质的附加枝节而已。
学人来向荣先生说得好,王力先生的疏忽之处在于,罔顾唐宋诗中的事实,罔顾明代有影响的诗人袁宏道等诗中的事实,也罔顾清代有影响的诗人袁枚著作《随园诗话》中的事实,指责“现在一般人很少知道避孤平,这样重要的规律(几乎可说是铁律)也被忽略了,当然不能令人信服”。我赞同向荣先生的意见。所谓“重要的规律”所谓“绝无孤平”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经不住检验,应予推翻。何必信奉?当然,欲坚守者,与不坚守者,谁也反对不了,这是个人志愿问题。王力等先生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尊敬他。不因他的孤平之说的失实与失误而否定其它贡献。诗评者宜适当放宽,放宽之意是,能遵守不犯孤平就尽量遵守它,不遵守也不必批评它,更不要吹毛求痴,忽视诗的内涵。即使遵照王力先生之论,这也是种死规则,不是什么学问,用不着引以为傲。对待孤平,如认为它正确,那也应该抱“求正容变”的态度。
二、求正容变。格律诗有一套传统的规则,这是游戏规则。如何对待?
中央高层马凯同志就提出过诗词改革要“求正容变”。这是对诗词经验的正确总结,符合辩证法。有些地方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求正”即应遵守格律,不推翻;“容变”,即容许在感情的表达需要时,准许有一点突破,也容许创造新体。换言之,有点灵活性或者说不死守格律。谁要求百分之百地坚守格律就缺乏“求正容变”的思想,这思想堪比古人还要落后,古人特别一些大家,绝不思想僵化。对“孤平”之说,亦应如此.顺便说一句,什么反对“三平”“三仄”,也应放宽一些。反过头了都不好。
客观地讲,诗家中有一批人对格律很关心,很维护,他们少有注意作品的内涵,他们以百分之百维护格律为己任,或以此为光荣。其实这不是真正的优良学风,而有形式主义在作怪,往往注重枝节丢了重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评诗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重点和非重点。重点要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评作品思想性如何,应遵循和把握好总体原则,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的精神追求。评诗,何必在孤平等枝节上纠缠不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