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和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系统性阐述。“经济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战略定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遵循。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农村改革要有新作为,现代农业要有新境界,就要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正是农业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也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阶段。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过去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须抛弃;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转变发展方式条件具备。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的总体特征和表现形式,顺势而为,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新常态下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这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一个古老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基石。
财力更加雄厚,技术愈发先进,动力渐趋多元,活力日益释放—新常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农业现代化,从中国开启现代化伟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在我们的农业还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这一目标就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蓝图,和整个民族的梦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轮转,世易时移。60多年来,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完成了较为丰厚的积累,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集聚了能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基础更加坚实、要求更加迫切、动力更加充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雄厚财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并且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质量更加优化。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出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013年中央财政“三农”事业支出超过1.38万亿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们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
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驱动。新常态下,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正日渐成型。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常态下,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和更多活力。
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新挑战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对经济发展全局来说是如此,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一样。我国现代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使得农业农村经济处在了一个稳中有进的发展新阶段。
在为成绩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新常态下的挑战和取得成绩所付出的代价。当前,整个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农业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高点护盘、高位爬坡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中的新老矛盾、内外矛盾交织显现,若干“成长的烦恼”需要化解,许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我们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面对的新常态。
资源环境亮起“红灯”,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增加。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未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加剧,而由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农产品刚性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加大。另外,一些地方农业过量施肥用药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响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品质安全造成了很大压力。
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抬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当前,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上涨,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也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进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态,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农村金融制约仍未突破。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产业。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补贴不断增加,渐渐逼近约束“黄线”,补贴的边际效应却在逐步递减。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补贴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实践。现代农业要想突破资金制约,必须要撬动现代金融的力量,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资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持仍显不够,导致农村金融这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尚未充分破题,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靠天吃饭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些年,我国连续出现大规模自然灾害,充分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
我国农田还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耕地还有50%以上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易受洪水威胁,在一些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当前我国旱、涝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日益加剧。
面对新常态,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农业科技进步仍显缓慢,劳动力结构性紧缺,农产品价格逼近“天花板”等问题,都有待于研究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找出新办法,扩展新空间。
夯实农业基础,实现稳粮增收,转变发展方式,调好农业结构—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新作为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要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严峻、使命之重大、情况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走好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同时也要有把准航向的战略定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从他人,要在遵循世界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和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民之大事在农”,说的就是农业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放缓,结构转变更艰难,农业比重会下降,但越是在这个时候,农业这个压舱石的作用就会愈加凸显,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就会愈加重要。农业就像是一个“陀螺”的尖,陀螺无“尖”就不能转动。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把这个“尖”锻造得更加坚实,才能承载更多的压力与重任。只要农业的基础地位愈加坚实,农业的形势愈发向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就会有惊无险,顺利渡过难关。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以稳粮增收为抓手,夯实农业基础。既要稳粮,又要增收,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需要处理好的重要关系。农业是百业之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都不能削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抓好粮食生产就会有发展经济的底气,保持发展经济的定力,否则,经济跛脚前行,虽快必倒。经济一马当先,离不开粮食做坚实后盾。农民增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需要抓紧抓实。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在新常态下拿出新举措、获得新成效。要稳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宽增收面,提升增收点,以点带面,推陈出新。只有农民增收致富了,我们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坚定不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就是经济的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环保和扩大内需。体现在农业上,就是要走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集约型内涵式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建设必然要求。只有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状,使经济质量发展更好、效益更高、发展更持续,也才能给子孙后代保持住一片可以继续依赖的阳光水土,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调整好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之一就是要调整好农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农业与生俱来便具有区域性特征和结构性特色。当前,一方面,农业产业需求的动力更强劲、空间更广阔、结构更多元;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区域性雷同仍然严重,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屡有显现。因此,要坚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生产出更多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增产又增收。农业调整结构,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紧缺品种、优质特色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整,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以创新驱动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根基。30多年前,我们依靠改革创新,实现了农业的第一次飞跃,如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要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同样要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通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拓宽科技创新道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等。总之,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年以来,农业现代化同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一起,走过了辉煌的征程,正期待着新的飞跃。新阶段,新希望,新挑战,新使命。新常态下,我们既要有锲而不舍的执着和破浪前行的勇气,也要有深水探路的智慧和从容不迫的定力。无论前方是山拦石阻,还是急流险滩,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坚定信念,紧紧依靠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我们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迎来无比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