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24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现场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在会上强调,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云南农业现代化推向更高水平。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云南的朝阳产业,是云南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李纪恒就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出六点要求。一是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农业扶持政策,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维护粮食安全的新路子。二是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化整体开发,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要素,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专业村镇,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集群化。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现代农业的质量和规模。三是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推动力量,夯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发展和大力扶持各类新型主体,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规范有序、循序渐进,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要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形成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环境,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注重统筹“四化”、城乡联动抓改革,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带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全局。五是把品牌建设作为生命线,巩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良好形象。要树立现代市场理念,加强政策引导,在有特色、深加工、强流通、保安全和会营销等方面下功夫,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带动、辐射、示范效应。六是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上去、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
陈豪省长强调,第一,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粮食生产,必须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首位。要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保持粮食生产好势头,始终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要保护好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政策激励种粮,保护好高原粮仓。第二,云南的特点是多样性,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发展多样性和融合发展作为主要内容。要改变云南农业“小、散、弱”状态,就要彰显多样性特点,发挥融合发展优势,不断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多样性、融合性、规模化、智慧型发展。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理念引入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要遵循市场规律、农作物生产规律、区域气候变化规律,依托我省的多样性资源,在“特”字上作文章、下功夫;要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全省农业的产业组织化水平;要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抓好农产品流通,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往大市场、大城市流通;要注重健全农业全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增值增效空间,通过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培育集群化优势、高原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第三,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快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就业创业。第四,我省区位优势明显,必须加快高原特色农业“走出去”步伐,拓展发展空间。明确农业“走出去”的方向布局,做到近远结合,各有侧重;积极培育开放型农业企业,探索建设境外资源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动建设开放式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对接,打破封闭发展,形成大流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