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外,李 胤,李 宁
(1.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西双版纳州种子管理站,云南 景洪 666100)
作为特色传统农产品之一,茶叶在中国农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西双版纳是著名的茶叶之乡,全州31个乡(镇)均有茶叶分布,截至2013年11月全州茶叶面积达5.5万hm2。茶叶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生态问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只有生态茶园才能维持真正的生态平衡,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效益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
1)茶园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由有机能转向石化能。过去茶园的辅助能量输入以有机能(如有机肥、人畜力等)为主,辅之以石化能。现在石化能(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机械等)投入不断增加,逐渐以石化能为主,辅之以有机能。
2)茶园人工生态系统的组分由复杂向简单变化。一个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专业化茶园物种单一,结构简单,其他生物种类也相应简单。西双版纳多数茶园种植结构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差,一旦暴发生态问题难以自我修复。
3)茶园中农药、化肥污染严重。茶叶生产过多地依赖于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以及其他人为措施,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还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茶树害虫的天敌减少等,同时还带来茶叶产品中农药残留,茶叶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的健康受危害等多种问题。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多维空间中的位置,一般有4种状态,即2个种的生态位全然分离、部分重叠、彼此相切、1个种的生态位包含在另1种的生态位之中。作为以茶为主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垂直结构上2个或2个以上物种的生态位要分离。如上层树木(乔木)、下层茶树(灌木)形成乔灌两层结构;或树木-茶树-绿肥作物(矮秆),即乔-灌-草三层结构。这样可使光能得到2~3次利用,土壤营养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利用,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起到上层树木调控下层作物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在水平结构上,要避免过多的重叠,因为在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茶树是主体初级生产者,代表系统的结构特征。因此,要根据间作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配置株行距,使通过上层树木的直射、透射、漫射光满足下层作物需要,保证系统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互补性。根据试验和调查,一般间作树木的株行距以6~10m呈三角形排列为好。
在自然生态系统里,物种间结合关系微妙,它们之间常常存在共生互利现象。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和阴性树种的结合,它们分别利用各自的光辐,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的结合,各自吸收不同的土壤营养,但种间往往也有竞争和相克。因此,要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茶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必须选择好间作树种,至少注意以下几点:间作树种的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尤其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在生物学上与茶树共生互利树种,或者对茶树有利而茶树对间作树种无害的“偏利树种”;选择有利提高土壤肥力或不至过多掠夺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树种;选择与茶树没有相同病虫害的树种,以免引起病虫的大量繁衍危害。
优化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组分是按人们的需要设计组合的,但它们之间的结构与功能是动态的。间作前期,树木与茶树之间利害关系不明显,可以说既无利也无害;间作中期,随着树木个体增大,树冠扩展,逐渐改善生态环境,开始产生生态效应,这时表现间作树木对茶树有利;间作后期,随着树冠进一步扩展,根系庞大,则会产生“胁地”,局部影响茶叶产量。这种动态发展是正常现象,只要及时进行适当调控,就可延长共生互利期,获得更长时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调控一般采取两方面措施,即地上部分对间作树木适当修枝,保持树冠高度占树高2/3~3/5,树冠郁闭度控制在30%~50%,这样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保持一定的遮荫面积;地下部分对土壤加强耕作,适当增施肥料,尤其是对树木周围的茶树要适量增施,以满足两种树生长发育的共同需要,减轻“胁地”损失。
通过对西双版纳茶叶主产区不同产地环境条件和茶类生产企业现有生态茶园建设典型的调查情况,结合生态学原理,总结提出以下3种构建模式。
1)茶-草/作物模式。适用于各类茶园,特别是新垦幼龄茶园、茶林嵌合型茶园和已封行的土坡茶园等。套种密度通常是1年生茶园种植2~3行,2年生茶园种植1~2行,行距在1.2m以上的3年生茶园可种植1行。
2)茶-林/果-草/作物模式。适用于地块面积较大的成片中、低海拔专业(纯)茶园(一般指树种单一,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茶园)。以常绿树种为主,一般3~5m种植1株。
3)茶-绿肥套种模式。一般选用的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并适时压青回园,与茶树套种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如大叶猪屎豆、紫云英等。
建立生态茶园可使目前的茶叶生产方式转向生态、有机的生产方式,控制和减轻茶园污染,保护和恢复茶园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茶园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推动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可借助茶文化运动的开展,使茶园向观光型、休闲型、农业示范型方向发展。
[1]张天福.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必要性与技术要求[J].茶叶科学技术,2009(1):27.
[2]范春生.提高茶园生态复合功能的几种技术途径[J].福建茶叶,2008(1):41.
[3]舒庆龄,赵和涛.不同茶园生态环境对茶树生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0,9(2):13-l7.
[4]林雪娥.生态茶园建设模式设计及效益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5):32-33.
[5]明平生.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J].茶叶通讯,2003(4):26-29.
[6]巩雪峰,余有本,肖斌,等.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85-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