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

2015-08-15 00:51
新东方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价值观核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高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主阵地。大学生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教育及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关系

大学生课外活动,是由高校团委、学生会及其他社团机构组织并指导,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限制,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广大在校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作为教学计划内教育的必要延伸,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课外活动采用的方式丰富多彩,主要有:竞技比赛、讲座报告、展览与演出、社会服务与社会劳动等多元形式。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在社会主义大学,大学生要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是“德才兼备”德为先要求的必然。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对信息时代条件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认识不足,加上一些不良的腐朽的思想意识泛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和追求出了问题。少年强则中国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大学成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的主阵地。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堂”也应包括进“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才能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达成“进头脑”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高校教育应当经常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把大学生课外活动纳入工作规划,充分发挥其比课堂教学更丰富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理论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内化与提升。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课外活动是的内在要求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维度,科学精神强调崇尚知识、推崇学术和鼓励创造。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2]。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特别是在非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基于就业压力和社会标签式的泛政治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远胜过对人文精神的渴求,以至在精神层面“营养不良”。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个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绝不会“曲高和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到底是讲怎样认识和处理问题、怎样做人的问题。就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与价值观相关联,从特殊意义上讲,即使是纯科技性的课外活动,注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层面的内涵,就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和爱国情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同学友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入核心价值观因素,可以极大丰富课外活动的人文内涵,也能使参与者受到文化的熏陶,进入新的精神境界。这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在要求。

二、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开

从总体上讲,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辩证逻辑思维还不够完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在舆论的影响。因此,无论从青年人的成长规律还是从国内外形势的迫切要求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工作是一种必然。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完成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一些任务。比较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更具有开发性、实践性、互动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作用。如课外活动的互动式,能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思想交流与实践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安排上,通常每周只有3个课时,且大都只在头两年开设。大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且效率不高。课堂教学“灌输”的理论必须面对实践,“只有实践证明真理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才会为个人接受,并转化为内心信念。”[3]因此,多让大学生走向课外,走近群众,走进社会生活,才能更深刻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真谛和思想精髓。

(二)为大学生课外活动赋予价值主题

大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有竞技比赛、讲座报告、展览与演出、社会服务与社会劳动、社团活动和文化节等。大学生们参与进来后,是否有导向性收获,应作为衡量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要结合社会热点、难点为大学生课外活动赋予价值主题,应当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就当前而言,可以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放映世界各国的“二战”记录片及影视作品;可以结合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要求,组织学生进入相关农村、城区参观采访,谈心得体会;可以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要求,开展中国当代法律、法规发展历程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以普法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大学生在课堂外感受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可以结合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进行职业角色扮演和职业体验等;可以结合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等等。为大学生课外活动赋予价值主题,各专业、各年级可以有所不同。甚至各宿舍间也可以开展以“团结、互助、友爱”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刻化

目前,许多高校课外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活动内涵和主题浅层化、模糊化,有的本末倒置,错以娱乐为目的,以价值观培育为形式,此现象容易导致活动意义与宗旨不明确,大学生不理解活动开展的缘由,从而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怀疑活动存在的意义。列宁曾说:“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4]大学生课外活动不能停留在多彩的形式上,例如:文明修身类活动不能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应在要求大学生参加展览、讲座,参观场馆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培育和引导,为活动赋予深刻的鲜活的现实案例,结合身边的模范典型开展教育;文体艺术类活动不能只关注观赏和规模,应多关注活动开展的深层目的与意义,在举办之前做好大学生意识层面的宣传,让大学生带着对活动本质的理解去体验、去参与、去感悟;社会服务类活动不能成为“一次性”“做样子”的志愿活动,而应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志愿体系和志愿指导团队,与弱势群体机构和社区达成帮扶对子,让大学生养成为人民服务、自觉帮助困难群众的意识和习惯,最终让优秀道德品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四)丰富大学课外活动的实现形式

第一,应用现代传媒方式。大学生课外活动应采取贴近学生、跟随时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在传播媒介形式的选用上,应转向当代多媒体媒介,例如: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创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博客、微博、QQ群、微信、电子邮箱等网络阵地;利用视频制作与展示平台,鼓励大学生制作相关微电影、记录片,展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与正能量;利用手机交流互动式平台,在各类手机软件上建立与大学生互动互联的“线上”阵地。新兴网络平台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增强互动与交流,增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与内化。第二,创新传统课外活动方式。首先,增加我国高校的课外活动时间。在美国哈佛,一个全日制的大学生一般每周只需要在教室里听讲“12至18 个小时”,每周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2 个小时”[5]。而我国重在课堂教学,留给大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相对有限。其次,增加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范围。在学生安全方面,法律保障要跟上,不能把学校当成“无限责任公司”,课外活动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多扎堆于运动操场、大礼堂等场所的现象必须改变。最后,课外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在美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一般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由课外活动组织的执行委员会负责[6]。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仍然集中在相应的职能部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领域有待拓展。

三、在融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社会实践,不使理论与社会脱节

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指导,没有指向的实践就像离开导航的船只,没有理论作为依据,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缺乏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容易犯盲目与肤浅的错误。大学生课外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入,犹如“热点面对面”。价值观“融入”课外活动,不等于“取代”校园文化,而应与现有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二)注重内涵提升,不搞形式主义、功利主义

目前,有的高校开展的活动对于价值观教育的融入缺乏系统性;有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意识不足,娱乐大于教育;有的高校开展课外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搞活动不求深入。大学生课外活动应注重内涵与实效,要深刻地认识到活动形式只是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才是关键。课外活动中的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长期影响与培育的过程,一次活动无法改变大学生的认识或行为,应拓展指导层面和管理层面的视野宽度与思想高度,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课外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求捕捉大学生的需求,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发,弄清大学生关心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找准切合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他们真正受益。

(三)注重全面发展,不搞唯“核心价值观”独尊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外活动,容易被误解为只进行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思想教育的活动,只开展“红色”活动、“爱国主义”活动。唯“价值观”独尊是狭隘的、片面的,不能固化、限制、禁锢大学生的思想,应鼓励大学生全面地吸取先进思想,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大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家庭以及自身“四位一体”的共同努力,高校应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团体的共同培育。首先,政府从宏观层面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供实践活动的政策支持、场地设施及资金的保障。其次,社会各行业向高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同大学一道建设好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高综合素质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家庭是大学生的启蒙环节,学生家长应自觉接受继续教育,适当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知识水平,与大学生“共成长”。最后,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大学生自身,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加强自我认识,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念,做到“知”“行”合一。

(四)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不搞满堂挤占课外空间

第一,适当增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将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活动相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或以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广泛拓宽课外活动的涉及领域和开展范围,与校外优秀企业、市政单位、中小学校、医院、社区、服务站等机构合作,建立长期实践基地。第二,建立导师指导与职能部门管理“双管齐下”的运行制度,拓展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为主的社团导师队伍,加强导师对社团活动组织的专业指导、活动指导。同时,给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学生干部对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先进学生干部,用先进队伍办活动、以先进队伍带群众。第三,成立大学生自治体系,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机构,大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2]邬庆霞.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14-06-30.

[3]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9.

[5]邹红梅.中外大学生课外活动比较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9).

[6]周景铭.美国高校大学生的课外活动[J].外国教育动态,1987(4).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