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的儒家生死文化因素

2015-08-15 00:52
城市地理 2015年24期
关键词:儒家价值观教材

刘 伟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引言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出版《生命教育》一书并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随后“生命教育”课程在欧美各国的高校逐渐普及。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高校对生命教育课程重视不够,相关课程尚未普及。随着教改的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传统儒家的生死文化在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依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及教材的编撰等方面可以提供借鉴。

一、教育目标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命运观,使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传统儒家的生死文化有助于高校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

1.生命观

毋庸赘言,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珍贵无比的。但是漠视生命的现象在高校仍然存在,部分大学生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数量约为2400 万,按十万分之一的自杀率计算,[1]每年大约有240 人自杀。加之其他诸如疾病、交通事故等情况,每年大学生的死亡率应该更高。有鉴于此,一些高校已经展开行动,其中就包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在借鉴西方相关经验基础上也可吸收儒家的相关主张。儒家特别重视人的生命,《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郭店楚简《语丛一》又说:“天生百物,人为贵。”[2]可见,在儒家看来天地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儒家还着重从伦理道德方面阐述了生命的重要性,《孝经·开明宗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的生命是父母所赐,必须珍惜,不能随便损伤。《礼记·曲礼上》说的更具体:“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总之,儒家认为身为人子必须尽孝,尽孝就得关爱自己的生命,不能随意损伤身体。在生命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儒家的生命观帮助大学生关爱珍惜自己、亲友及他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价值观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将儒家生命价值观的精华介绍给大学生。儒家非常重视培养人的价值观,将道德准则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礼记·缁衣》上说:“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种终身追求的志向就是以仁、义为代表的道德品质。孔子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为了求取“仁”就算抛弃生命也值得。孟子也提出“舍生取义”说。[4]生命有了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就不会轻易被各种干扰打断,在追求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孔子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儒家视不义之财为浮云,这一价值观同样对当代大学生有积极意义,能够完善他们的价值观,不能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儒家有个终极人生目标——圣人。《孟子·万章下》载:“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在儒家看来人人都可以通过践行仁、义这样道德品质成为圣人。传统儒家的价值观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名誉,学会奉献,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6]儒家这种“孔颜乐处”的精神对大学生仍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被各种干扰束缚,身处困境而不忧患直至梦想实现。

3.命运观

儒家的命运观在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能起到积极作用。儒家主张要认识命运,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7]要认识到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正确对待命运问题。孔子弟子子夏曾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8]死生、富贵不是自己能掌控的,遇到顺境不要骄逸,逆境更不能气馁。儒家认为人能做到的就是不断修身,增强自身的能力等待际遇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荀子·宥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人生际遇固然重要,但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自身努力,只有能力及德行的提高才是根本。

二、教育途径

高校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有二:课堂授课及课外自身实践。儒家的生死文化在这两种教育途径中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儒家典籍中有大量关于生死文化的记载,这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料。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实践,提倡生命的社会化教育,就此而言儒家在高校生命教育过程中又具备实践上的优势。

1.课堂授课

目前国内高校除部分医学类高校外其他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公共选修课的方式,此种方式的优势是直接向大学生讲授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在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大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儒家的生死文化,如对生命的态度、价值观、命运观等,提高生命质量,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课堂生命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课时量有限,不能更多更好地将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传输给学生。此外由于相关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的巨大需求。以上情况只能随着的生命教育课程的深入和发展而逐渐改善。

2.课外自身实践

相较于课堂教育,课外自身实践教育需要更多的时间,更需自我努力和付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投入到生命实践中去。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大学生要自己体会生命的目标、价值和意义。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参加各种公益组织,帮助他人,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大学生可以践行“孝”,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从而提升生命质量。通过践行“孝”使他们关爱自己的生命,尽量避免自杀等极端戕害生命现象的发生。大学生要实现自身价值,使自己的“中国梦”成真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阶段,最重要的还在于身体力行,要敢于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并努力去完成。在实现生命价值方面,传统儒家亦能提供资助。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9]孟子也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0]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最终要靠自己的身体力行。

三、教材编纂

目前国内高校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很少,直到2013年首部教材《大学生生命教育》才正式出版发行,其内容主要涉及“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等方面。[11]之后又有陆杨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2014)、薛红的《大学生生命教育》(2015)相继出版。这些教材主要是借鉴西方、港台地区的部分理论及框架结构,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及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此项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审视生命质量,对生命充满崇敬。然而这些教材在吸取外国相关经验、方式的同时往往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等现象,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运用和借鉴这些经验和理论框架的时候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来展开,不能全盘照收,要有选择的运用。儒家传统的生死文化在生命教育教材编撰方面亦有诸多可取之处,在以后教材的编撰修订中可提供帮助。儒家生死文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在四书、五经、十三经等核心经典著作中,对生命的本质、生死态度、命运观、养生观等有着深入的探讨,这些有价值的生死都文化应被生命教育教材所吸收和运用,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起到应有的贡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务[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46.

[2]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94.

[3]论语·卫灵公[M].

[4][10]孟子·告子上[M].

[5][6][9]论语·述而[M].

[7]论语·尧曰[M].

[8]论语·颜渊[M].

[11][EB/OL].http://www.mj.org.cn/xwll/mjxw/hwdt/hydt/201310/t20131028_ 166346.htm

猜你喜欢
儒家价值观教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教材精读
我的价值观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