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元圆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已从市民社会(经济社会)步入以非强制性契约精神为特点、以民间组织快速发展为信号的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开始适度分离。在国家与社会间离空间逐渐拉大,官方与民间两套话语方式已然确立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要求方面,学生党员出现“先紧后松”的现象,即在入党之前积极表现,入党之后却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发展中多元化思潮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以致使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备受考验,部分学生党员出现了政治意识淡漠、政治动机模糊,实用主义强烈、模范和表率作用发挥完全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备受舆论冲击,更在相当程度上对后续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积极性产生巨大影响。
(3)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载体单一。学生党支部党组织活动多数还在继续使用固有形式,如听报告、学习文件等,组织活动手段上显得滞后和单一,甚至部分党支部还将党员发展工作代替组织活动。不这仅打击了学生党员对组织活动的兴趣,而且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4)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系统性欠佳。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入党积极份子的培养考察工作,这部分入党联系人一般由在读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担任。他们缺乏系统的党建相关知识,缺乏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不足;同时,受学制影响,学生流动性较大,入党联系人更换频率也较快,入党联系人工作衔接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进而影响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公民社会是相对于政治国家、公民在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通过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公共事务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1]这个大众空间正好为一群即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力军——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发展的良好平台。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为参与民间公共领域的活动提供了有力工具。所以有人把大众传媒称之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2]公民社会的形成使利益表达、利益集中有了更好的渠道,国家权力有了更多的监督甚至是干预的空间。因此,在公民社会视域下,只有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其有序、理性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双赢,推动社会治理走向善治。高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搞好学生党建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政治立场,就能克服社会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的局限性,有效帮助社会组织与政府一起共同维护公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
2012年,国家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加强学院党建与行政的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深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按照学生大学中的学习阶段,健全和完善学习机制,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在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中,还应结合学院、学科、学制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创新管理方式,开展契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全体学生党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自身建设规范化是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优化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加强组织载体建设是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有效抓手。另一方面,完善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体系是高校学生党组织的活动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王振海,刘京希,高旺.社会场域中的政治:政治社会学的视角[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