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2015-08-15 00:55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李 雪

一、继承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在各国的指导原理是不同的,各国成功的范例也是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化,才能引导本国革命最终走向成功。

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没能完满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反复出现右倾或“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两次失败。毛泽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特殊国情、社会现状和革命实际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为他日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打下了基础。

在实践方面,毛泽东特别注重实际考察和调查研究。学生时代,就以游学方式去了解社会;在送新民学会会员赴欧留学时,毛泽东宣告自己要留在国内研究中国实际;经过多番实地调研,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政权的道路”;30年代,他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寻乌、兴国、长冈乡等处的调查研究。在理论方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总结革命经验,探析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规律,进行理论创新。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共产党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过理论思考和具体的革命实践,1938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最终成熟。但毛泽东并没因此而丝毫放松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重视,他反复强调:“我现在还痛感有周密研究中国事情和国际事情的必要”[1],批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极坏的作风,并由此向全党提出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整顿作风的伟大任务。

毛泽东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启迪意义。总结历史,联系现实,我们可以得出遮阳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具体环境、具体实践中去;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优秀文化相融合;三是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

今天我们面临的实际有三个: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二是改革开放,如何在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这两个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我们要从这两个实际出发,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经验总结,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解释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三个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纵深发展。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中国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当今世界文化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激烈,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对马克思主义带来严峻挑战。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即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得到发展,又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成现代化转型,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奠定基础。

二、毛泽东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邓小平也说过:“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这些论述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每个时代主题相结合,实现时代化。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正确把握,革命就取得成功,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乃至失败。毛泽东极为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这个时代命题的有机结合,在革命与实践当中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将之正确引导中国革命走上胜利之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时代命题正确结合,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示范。

21世纪的新时代,整个世界呈现更为复杂的态势,国际局面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势态。马克思主义要保持它的生命力,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时代趋势,做到与时俱进。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去解答时代主题。国际层面,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中的共同问题;国家层面,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主要任务。第二,马克思主义应该及时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具备解答复杂、深奥问题的能力,体现时代的先进性。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具有引领时代潮流、预示时代未来趋势的作用。

三、弘扬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证

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有机结合,从而,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以全新内涵。具体体现在中国,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的原则和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一生致力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人民大众的实际问题,在具体革命运动中实践民本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产生了吸引力、感召力。毛泽东还注意通过社会实践革命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希望广大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大批文化工作者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如《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逼上梁山》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表达方面,毛泽东建立了一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体系,善于用通俗、简明的中国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深奥理论,堪称话语转换方面的典范。诸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实事求是”,等等。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以人为本。其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逻辑严密、语言专业、思维抽象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容易与人民大众疏离。而理论的有效性只能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也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发挥作用,这就产生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求人民群众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二是我们要把抽象、专业的理论语言转化为通俗、大众化的语言,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做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代文化相同步,既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紧跟时代潮流的旋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将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两者只有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同时两者但又有区别。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时代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以中国化为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群众接受,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解决中国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命题。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解答时代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满足人民大众需求的程度。

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研究、继承毛泽东思想,就要立足于时代的新高度,结合新的实践经验,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毛润之.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使命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