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 张金尧
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鸿篇巨制——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是近期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成功力作。该剧讲述的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国东部已经落入日寇之手,国际援华物资就只有通过西南边陲的滇缅公路运送到重庆等地抗日前线。这条史称“史迪威公路”的滇缅公路就成了战略物资运送的大动脉,而其东段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就成为其“咽喉”要冲。这条运输大动脉能否正常为前线“输血”,成了敌我双方决战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时,日特“王雅琴”接到了“封路”委员会“最后一击”进行彻底破坏的指示,国军上校团长梅松也接到了军事委员会务必保障“咽喉”和天堑畅通的命令。于是,一场“断”与“保”的生死决战就此在贵州晴隆小县城展开。观罢此剧,深感《二十四道拐》歌颂了个人之于国家的浴血忠义、大敌当前同仇敌忾的民族大义、得道多助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国际道义,可以说是一曲义薄云天、深具史诗品格的精神赞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重要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电视剧《二十道拐》雄辩地证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剧中的国民党上校团长梅松,其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秘密党员,战争中英勇负伤,“退养”大后方,却以特派员身份执行着守卫“二十四道拐”和盘江大桥的艰巨任务,在土匪何麻子的“掐脖子”、刘显龙的奚落刁难、大哥梅山被日特扣为人质等等艰难困苦前越挫越勇;剧中的刘显兰,本来家族殷实,却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祸福,担任着晴隆警察纠察队女队长,美丽正直的她在与日本特遣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剧中的戈国华,作为中共贵州省工委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时,又不得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可以说,在日本一番又一番的轰炸中,在与日本高级女间谍生死较量中,《二十四道拐》中以梅松为代表的英雄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得以充分展现,即使在山大王“黑三”那里,在“保住国才能保住家”的朴素的动机下,其个人之于国家的忠义也逐渐纯粹、真挚起来。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外敌当前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往往能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伸张同仇敌忾的民族大义。近年来,随着受众的历史观的越来越全面、艺术欣赏水平的逐渐提升,创作者与受众已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了新的审美约定,那就是在反映抗日题材电视剧中,不仅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而且在一些电视连续剧里还全面审视历史、还原历史,以兄弟般的手足情再现了包括国民党军队曾有的正面抗战的历史功绩。虽然国共两党抵牾多年,但在伟大的抗战胜利后,同仇敌忾的精神在当下又不计前嫌地在艺术作品中传承着,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就反映了这种全面把握历史的抗战观。剧中的梅松,虽然其真实身份是“中共的秘密党员”,但是就整个电视剧32集长度中,其主要身份还是国民党上校团长,其守路保桥的武装力量主要地还是那些国民党的生死兄弟如张强、赵义、李万吉等。虽然何麻子与日本特务狼狈为奸,但“二当家”的卫易却也知道“什么事都可以干,就是帮日本人的事不能干”的民族大义的道理。可以说,诸如做筹粮筹款工作的秦县长、烧火做饭的桂花大嫂等都是阻止日军先遣队实施炸桥毁路破坏活动的重要力量。在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中,可以看到,大敌当前,不同身份归属的人们已经汇聚成了一条中华民族的抗击日寇的精神洪流,表现了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以独具艺术魅力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奏响了中国人民铁骨铮铮、共赴国难,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二十四道拐》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传承了全民族抗战精神,昭示了抗战胜利的荣光属于具有民族大义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历史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中国古人对于道义的基本认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自那场战争之后,人类艺术作品对战争的思考就愈加深沉。时至今日,我们反思这段历史,同样也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基本结论。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罪恶战争,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在正义面前,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国际友人和政府,发扬了人类良知筑成的国际道义精神。正如《二十四道拐》集中反映的那样,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了抗击法西斯日寇的不屈精神,铸成了中美盟军团结抗战的精神丰碑。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进驻贵州晴隆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此后约5万吨战略物资运抵了“陪都”重庆;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响应了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的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数据是枯燥的,历史是生动的。《二十四道拐》就运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站在正义这一面的国际主义精神。深入剧情我们可以看到,在修建蓄水池的情境中,“汤姆”叔叔与玩耍的“狗儿”、烧火的“桂花大嫂”的情谊,可谓是一种超越国界和肤色的人类温馨的欢歌;在“美军哨所”前,中美盟军共同抵御日军偷袭,结下了友军的生死情谊;在与日寇先遣队的枪林弹雨的搏杀中,李万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约翰抵挡了罪恶的子弹,是东方反法西斯同盟军并肩奋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史诗再现。
当然,无论是表现个人之于国家的浴血忠义、大敌当前同仇敌忾的民族大义,还是“得道多助”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国际道义,在艺术作品中总是需要利用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来展现,否则即使是义薄云天的鸿篇巨制,也断难磅礴于美的天宇。《二十四道拐》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人与人之间情深义笃。例如,就人物形象而言,梅松坚毅、智慧,越挫越勇;日本高级女间谍王雅琴阴险毒辣,可以将同为间谍“炸桥”的小川亲手击毙而博得梅松的“信任”;刘显兰美丽、率真,还暗恋着青梅竹马的梅松,最后战死疆场;梅、刘两家本是望族,而梅松的女友嫁给了心胸狭窄、游手好闲的刘显龙,他无意中数次被日本间谍利用,却能在民族的大是大非前醒悟,最后又命丧日特的枪口之下;为日本人干事的山大王何麻子,必将被“不给日本人干事”的黑三取而代之。可以说,《二十四道拐》在深笃的个人情义之间完成了义薄云天的精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在观看《二十四道拐》中,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日寇的飞机能够深入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中轰炸“二十四道拐”?为什么日本先遣队能如此挺进晴隆小县城而肆意破坏而令人防不胜防?《二十四道拐》制作于如何维护二战成果、如何维护人类大义的历史拐点上,以情义写大义,以艺术的手段再现不能忘记的历史,再一次让国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