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岩,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诗人,同时应该是个思想家,抑或哲学家,不然,他就不配为诗人。
诗人,是扎根大地的树,风吹雨打、雷劈火烧,不会动摇其根基。
诗人的任务:倾听和言说。用心灵中阳光的部分去倾听,倾听社会的、大众的、底层的声音,用朴实又智慧的语言,言说个性化的所思所想。
读石群良的诗,我首先想到这些,这是他的诗引发我的联想。
处在当下的诗人,是最难拿捏的。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无边的现实”,是一个崇高与卑鄙、真理与谬误、道德与金钱、传统与信息相伴相克的混合型时代。谁也不能命令谁,谁也不能统一谁。唯能证明的是做人的良知,良知产生定力。以诗为例,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有的诗人写出不雅、不洁、不伦不类的诗,有的诗人则坚守一方,写出大气纯正的诗。这足以证明诗人的修为。
石群良的诗路是值得推崇的。首先,他正眼看人、看事、看物,不是斜眼,斜眼看人就变形了。我揣摩他的诗笔是放在了社会这个大天平上的,而不是放在一己的小天地而吟唱的。他能拨开繁琐窥视真谛,拨开乱石窥探宝玉,是个极富天分的诗人。他所写的是素常的事物,但却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他写无花果:“让沉默/说话”。他写感悟:“世上的门/越来越多/门上都挂着沉重的锁/不知道是门保护了人类/还是人类在为门活着。”他写石头:“石头很普通/石头很伟大/普通与伟大的石头/总喜欢挤在普通与伟大的/缝隙里/与小草荆棘们/对话。”他写种子:“埋没是为了/更好地孕育/以埋没的方式/探视春天。”
当我们读着这样的诗句时,无意中发现就是读我们自己,剖见自己的内心。好似质问,又似训导。于无声中,正能量悄然融进我们的血液里。
这就是在“无边的现实”里,诗人的抉择。
诚然,无论面对金钱、面对地位,他是有苦恼的,但都表现出诗人的定力。歌德说:“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已,永远是一个奴隶。”又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旨意,并且为这较高的旨意服务。”奴隶和主宰之间,确实有一个分界,那个“界”就是受思想支配的艺术旨意的高低。石群良的诗,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而且步履稳健。
在这里,他捕捉生活的踪影,追问严酷的现实;踏勘历史的痕迹,感觉自己的爱情。或长或短,精美至臻。给我留下了可喜的印象。他写古栈道:“是鸟的翅膀/才能飞翔到这样的高度/在两岸的猿声里 我们的祖先/硬是以无畏的勇气/以飞翔的姿势/一凿凿一锤锤/才架起了这通天的道路/我们无论从任何角度凝视它/它都是摇晃在风雨中一部沉重的历史。”他写雨花石:“是一首五彩的歌/用璀璨昭示/国人打不败的性格/你是一串连绵痛苦的回忆/每一颗石子/都是一个问号/一声振聋发聩的叹息。”他写网络:“有些灵魂走失了/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更多的灵魂只是到虚拟世界里/观光旅行/世界之大再也没有网络大了/天空失眠 月亮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群良敢于面对现实,有着向现实挑战的勇气,这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他写雾霾的诗可见一斑。在诗的最后一节,可说是点化出神之笔:“雾霾,雾霾/咫尺天涯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天安门前/却看不到毛主席。”深层又是委婉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诗指何止是雾霾?给人留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诗人的一段话,他说有一些诗人,他们执着于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现实世界视而不见。但是,从来不存在一种凌空蹈虚的“超越”,也不存在一种失去了基石的“精神构建”。有些人喜欢说诗歌是“离地万里”的艺术,但它的另一个伟大向度是“掘地三尺”。诗是“根”与“翅”的混合体,是“超越”与“非超越”的一场漫长角力。可喜的是,不少诗人在这场角力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我一直认为,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定律。而引领精神是它的内核。蜗居式写作,私密化写作,甚或口水化写作,其精神实质正好与此相背。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所不屑的。
诗歌是严肃的事业,又是极具个性的艺术,立意、布局、修辞,都要讲究。诗在路上,诗路长过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石群良的诗,干净、灵动,旨意高远。他的路还长,望走得扎实、稳健,有新作不断问世。
对话..作者石群良:
1.您为什么会写诗?
答:因为喜爱,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更多的时候是缘于灵感的光顾,有了灵感,你不写不行,或者是缘于某个事件或某次旅行的“触”发。如我近期创作的一些诗作就是缘于去年秋天去洛阳龙潭峡的一次旅游,正是那次旅游,我不仅写了《秋到龙潭峡》的游记散文,还写了一组《秋到龙潭峡》的组诗,由此为“引点”,我一下子就藕断丝连地创作了不下3000行的诗。记得王耀东老师看到我传给他的新作时就回复说:“我发现你最近思路很活跃。说明你的创作到了旺盛期。”我写《南京南京》这首诗的背景也很有意思,因为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警世钟”处留影时发现前胸服装上留下了清晰的波纹心型图案,我“相信”这是死难同胞们的“提醒”和“暗示”,于是,我就写了《南京南京》的组诗纪念他们。
2.您还记得您第一首诗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吗?
答:我喜欢诗的时间很长了,应该是从小就就喜欢幻想,不过,当时我非常喜欢阅读,尤其连环画、儿童文学,也囫囵吞枣地喜欢读半文言半白话的章回小说,并梦想成为儿童作家,至于我啥时候开始创作,哪一首诗算是第一首诗,我现在实在是无法考证。不过,1988年我参加了《鸭绿江》第七届文学函授创作中心的学习,在《鸭》函版《文学之友》第9期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二十岁的悒郁》:“我匆匆地走向/走向二十岁的悒郁/像花卉/沐浴着太阳的抚爱//梦寐的渴望/焚烧的目光/我要收获几缕/焚烧成玫瑰的云彩//让悠悠的云儿..飘荡/栖息在我的心海。”我家在农村,工作之后缘于喜欢文学,平顶山市文联的任流潮老师送给了我一本当时在《平顶山日报》副刊编辑罗羽老师的诗集《焚烧的石头》,我如获至宝,反复阅读,诗集中用了不少“焚烧”一类的意象,我的这首诗,应该就是受了罗羽老师诗歌的影响,据当时江苏的词作家陈步春来信说,我的诗从那首诗开始,才真正叫诗了。
3.您觉得什么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答:有想象力的、荒诞的、超现实并富有探索意义的诗。
4.您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最喜欢他的哪点?
答:古代的有李白、苏东坡等。当代的有毛泽东等。他们的诗豪放、大气、荒诞、超脱,以雄奇不羁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行天飞地,可以梦里梦外,但无论其如何运作,现实的母体总在其飞翔的诗行中游走,这也是其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基因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均以其夸张比拟的手法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是现实的母体总在其飞翔的诗行中游走,其大胆荒诞的臆想,为诗歌赋予了强劲的永恒魅力。
5.《在春天里行走》这本诗集中,哪首诗可以称之为您的代表作,为什么?
答:《奔跑》。这首诗曾被《中国建材报》评为最佳作品奖,被台湾《葡萄园》诗刊评为创刊50周年诗奖等,当然,我比较喜欢这首诗的原因也在于这首诗的诗意与意境浑然天成。
6.第一次出书时,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答:这是我的第二部诗集。第一部是《蓝色星光》。出书当然是非常幸福的事了,因为这毕竟是我多年的愿望。当然,我手头还有不少散文和文学评论,他们就像我的具有不同性格的孩子,总有一天,它们会找到最佳的时机和方式“脱颖而出”!不过,这靠机缘,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