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 张晓华
辽宁省是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之一,每年以玉米秸秆为主的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3200万吨,其中玉米秸秆约80%。秸秆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广泛用于饲料、能源、还田等多个方面,但由于体量大,分布广,且种类不一,收集利用难度大。目前,过剩的秸秆资源多焚烧于田间或散乱堆放于村内,成为造成大气雾霾和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1 利用现状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3200万吨,其中可收集量289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约1900万吨,占可收集量的66%,其中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100万吨,秸秆养畜饲料化利用1000万吨,加工成型燃料、气化供气、秸秆发电等能源化利用120万吨,设施蔬菜生物反应堆利用330万吨,生产食用菌基料化利用200万吨,生产新型材料、人造木浆、纤维板等原料化利用150万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秸秆综合利用一次性投资大,加之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广大场户和生产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积极性不高。二是秸秆产出的季节性和分散性与综合利用的连续性和集中性矛盾突出,致使很多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成本过高而难以为继。三是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滞后,多年来仍停留在还田、养畜、能源化等几个层面,且技术粗糙,利用率低。
3 对策
3.1 去薪止沸,降低秸秆产量
扬汤止沸莫如去薪。在确保粮食产量前提下开发矮秆玉米,降低秸秆产量,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最有效措施。研究表明,株高1.5~1.8米、叶片短窄、叶向直立的中大穗、矮秆型玉米品种增产潜力大,秸秆产量低。此外,矮秆玉米因茎秆矮小,光能利用率高,可使消耗于茎秆生长的营养物质减少,从而使雌穗生长发育得到更多养分,达到增产效果,并有效降低秸秆产量,减少地力消耗。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株高1.5米以下、单穗或多穗、单产600公斤以上的玉米品种已大面积种植,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加大育种攻关力度,力争早日有所突破。
3.2 疏堵结合,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立足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科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将部分玉米产能转化为适销对路的果蔬等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此外,围绕草牧业发展,深入推进粮改饲,积极推广青饲玉米,真正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也是大幅降低秸秆产量、进一步提高种植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牛羊是能够大量利用秸秆的主要畜种,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扩大牛羊等草食家畜养殖比例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有力措施。目前,猪、鸡产品市场供应趋于饱和,而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的牛羊肉市场潜力巨大。适当将耗粮的鸡、猪产能转化为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生产,最大限度利用过剩的秸秆资源,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的重要选择,更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3.3 开源节流,综合开发利用
秸秆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对于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发展农村经济及治理雾霾天气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牛羊等草食家畜是利用秸秆的主力军,结合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牛羊生产,进一步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粮食持续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秸秆还田,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面积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栽培食用菌及秸秆生物质成型能源化利用项目,配套设施设备,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量和利用水平。同时,大力研发以秸秆为原料的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拓宽利用途径,促进秸秆资源有效利用。
3.4 政府牵头,健全扶持机制
各级政府负起主导责任,重点围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从产业发展、设备投入、配套服务等全产业链各方面,研究制定引导政策,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农户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补助和投资机制,特别是对秸秆消耗大的规模化养殖场户,着重对秸秆青(黄)贮设施设备及加工利用设施给予补贴,着力提高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能力。同时,围绕秸秆饲料或其他产品形式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立足不同市场需求,扶持一批秸秆产品生产企业,大幅提高秸秆综合利用量,实现变废为宝,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3.5 定点发力,加快技术创新
各级政府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地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及待解难题,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专题立项,切实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力度,密切跟踪国内外技术动态,集成运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不断提高利用效益。根据不同秸秆种类和利用模式,打造一批规模化示范点,着重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创秸秆综合利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