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嫡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不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肩负着医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
坊间传闻已久的“北京市政府将东迁通州”的消息,终于在7月11日有了官方版本。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说: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在确定“通州行政副中心”以来,通州副中心如何建设的相关话题讨论便引来人民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的报道。城市舆情监测系统对7月11日至21日的相关新闻报道量进行监测显示:7月13日至15日报道数量成为本次监测期内的峰值,就报道内容而言,各大媒体和相关专家针对区域经济、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分析、解读的文章数量飙升。此外,针对该事件本身意义进行宏观性评论的文章数量也很多,并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直至16日后,相关新闻报道量才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城市舆情监测系统对该事件舆情传播进行固定时间段监测、分析发现,国内新闻媒体和门户网站对此次事件的报道呈现三大特点:深度解读报道较多;官方门户网站关注高;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内容始终对舆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对于北京如何建设通州副中心的问题,有媒体指出,建设行政副中心要认真总结北京中心城发展的经验教训。比如,要进行前瞻性规划,把轨道交通建设提早谋划,做到规划引领人口产业布局,防止在副中心“摊大饼”。同时,按照跨区域的战略思路,谋划通州副中心与燕郊、大厂、香河、武清、宝坻等河北和天津区县的联动发展。用一张蓝图,把通州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先导区。
北京副中心建设不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肩负着医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有专家指出,早在2004年修订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就有计划地在通州预留了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准备成建制地搬过去一些机构。只不过,单靠北京市的力量还不能迅速推动行政功能的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让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的设想变为现实。
也有媒体指出,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变成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甩包袱”的行为。非首都核心功能并不等于落后的产业和功能,一些高端的非服务首都的行业和企业都可以与天津、河北实现有序对接,相关部门在执行中要敢于“舍弃”。
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和行政副中心,公众对通州未来的发展蓝图充满期待,正如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所言,“希望把通州建成理想中的好城市”。但同时,通州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要通过更加科学的规划发展建设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