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种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方式的创设,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统观这三种教学方式的实践,“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普遍得到大家的重视,因为它们与以前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交集。唯独“活动体验”是全新的。所以一般都认为,活动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容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这些想法其实都是基于一个词“活动”,岂不知“活动体验”不是一个“动”就可以了。“活动体验”应该成为我们重新定位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活动体验”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原则和策略,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活动体验”释义
所谓“活动体验”,是指在具体的教与学的情境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经由亲历的体验来感悟意义与方法。它倡导的是一种体验性。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自悟内化,体悟内省,从而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完善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的精神生长。“活动体验”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
二、“活动体验”的诉求
“活动体验”旨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亲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间的对话与互动,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和内心情感变化,鼓励学生积极体验伴随学习过程产生的兴奋、喜悦、痛苦、失望等情绪和情感。一句话,活动体验式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生成,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变化和个性成长。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与宗旨。
“活动体验”主要载体是“活动”。而开展活动的具体原则有:
1.活动情境新颖,富有挑战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人们从事一种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活动有一定的技能要求并受内在动机所驱使,就会产生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内省体悟的目标。
2.活动程序完整,富有结构性
不是所有具备挑战性的活动都能产生体验,有些时候还要求活动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即活动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一般由明确任务(设题)——活动体验(自悟)——呈现展示(交流)——反思总结(归理)等环节组成。
3.活动过程推进,富有持久性
这种活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一般由“文内”走向“文外”,“课内”走向“课外”。有时因为没有短期的利益、奖励,可能常生懈怠。此时如何保持学生持续的热情就成关键。其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和动机,只有很少关心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才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活动体验”的实施形式和策略
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架一座桥梁,在沟通中拓宽体验的广度
“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所以我们在处理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体悟人生”板块时,针对《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的教学,一改先前我们所习惯的一套教学思路去分析解读,而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来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
具体实施过程是这样的:
设题——在国庆放假之前,我们高一语文组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与父母共同阅读《十八岁和其他》,阅读后可以与父母面对面探讨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探究文本意义;也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父母展开对话交流,互通阅读感受。在假期开学时,请每位家长给任课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与孩子共同阅读交流后的认识与体会。
自悟——学生回家后主动邀请父母与自己共读《十八岁和其他》。
交流——回校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讨论活动。
归理——挑选书信(手写稿,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展板展览。
在这次活动体验结束后的总结会上,学生普遍谈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提高自身综合的语文素养非常有帮助。
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开展这种活动体验,一定要在活动中突出“语文”的特性,在活动中要坚持“语文”活动的特色,要把文本与活动、作者意图与读者活动体验等诸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兼顾到家庭成员的教学背景,寻找多方资源,形成一个广阔的教育平台,从而提升自身体验的广度。
(二)置一个空间,在阅读中挖掘体验的深度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一般不在教师讲多少,如何讲,而是在于学生是否肯阅读,是否肯思考。所以我们提出教学方式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就要把教学的日常行为多指向引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上去,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
而要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空间”,就“时间”而言,在不增加语文教学时间的前提下,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在语文课时中专门辟出一节课来用于阅读(这当然与学校大环境有关)。学生在阅读课上的阅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与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二是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三是教师为学生筛选编印的来自报刊网络上的文章;四是学生手头的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作品。就“空间”而言,利用班级图书角,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把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班级”化管理。
阅读课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书,但不能放羊不管。教师要到教室指导学生阅读,并跟学生一起读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不定期地推荐相关书目。阅读课上教师的作用主要的不是指导,而是分享、示范、服务。
阅读活动时要注意最后结果的有形呈现与交流分享。主要形式可以是阅读点评、读书心得。最好的形式是利用寒暑假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每次推荐三到四本书,回校后学校统一组织评比,给学生给予奖励,让其名字上光荣榜,让其作品登上校报校刊。
整个阅读活动按照设题(确定阅读书目)——自悟(自我阅读思考)——交流(同伴与师长)——归理(点评与心得)的形式,加上硬性的制度和学校读书氛围的保障,推行几年的实践说明,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激发他们与人分享交流的热情,从而精神净化,提升体验的深度。
(三)搭一个舞台,在表演中提升体验的高度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处理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灵魂的对白”板块中《雷雨》篇目时,特别钟情于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矛盾冲突,分析作品意义,最多加进一点所谓的“活动”:分角色朗读,人物评说等。这些活动无法让学生深入体验,到不了一定的高度。
活动体验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开口说、动手写、参与演、亲自做等活动,经由亲历的体验来感悟意义与方法,而《雷雨》这种喜剧文本正是这一形式的最佳载体。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包装”了这种活动:我们按照年级班级数和剧本相对完整性,把《雷雨》分解成相应的小段,有班级接龙式表演,全场表演历时近四个小时。这个活动的流程是:班级课代表代表班级抽签确定表演段——明确任务,领取角色;然后班级物色演员(有些班级是竞选的,也有的班级是小组竞争产生),记台词,揣摩角色——自悟体验,修正表演;年级设定表演要求(服装、配乐、化妆、道具等),统一表演——呈现展示,体验过程;最后评选优秀剧段,优秀演员(分角色评定,如最佳鲁侍萍,最佳周朴园等),演员总结,观众评议——反思总结,写出感悟文章。
从学生表演情况来看,演员都是认真投入的。有一个演鲁侍萍的女同学,在表演要带四凤回老家,给四凤下跪那段时,由于很投入,膝盖着地,都淤青了还没感觉。从反馈总结来看,学生从表演本身、演员角色的体验,以及对活动形式都谈了自己的感想或体验文字,内容很有高度,最后结集出版,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作为亲历这种活动体验的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持续一个月的跨度中,学生参与的热情是高涨的,演员的情感投入是充分的,最后的体验效果也是持久的。
当然,活动体验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诗歌吟诵、文本细读等,这里只是撷取几个,意在说明“活动体验”作为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勤于思考,努力创新,走出“高不成”“低不就”怪圈。最后我们也得承认“活动体验”的难点所在,就是如何促使学生实有所悟,如何将体验所得呈现表达出来。而正是这些难点将推动我们向更高更深处寻觅,因为我们永远在教学方式探索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