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芹
纵观历年高考和中考的语文试卷,从分值上看阅读和作文几乎占了百分之七十,可见其重要性。作文其实也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阅读题,但如何做好是一个大问题。经常有家长问我:“在家看不见孩子读语文书,每次考试后,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得分挺高,可阅读扣了不少分,到底如何才能做好阅读,提高语文成绩呢?”这的确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和思考过这一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与学习的态度、习惯和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辅以阅读技巧,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 、 要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忙着学外语的人,而且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孩子。可你看过有哪个中国人在用心学汉语,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这样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生活,谁不会汉语,还用学吗?正是因为看似熟悉的东西,却往往忽略去欣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却深深感觉到学习汉语的艰辛。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深藏的文化底蕴是谁都无法彻底诠释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学生。
其实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基本前提——端正的学习态度,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也变得国际化,现在学汉语的外国人是越来越多,外国人学习汉语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是为了日常生活能够正常交流,学的是一些表面。而我们要学的是领悟其中的内涵,即透过文字看到实质,这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确切地说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曾经有人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阅读态度又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先生的话道尽了态度、习惯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可是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是众说纷纭。我想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能够激起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我们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阅读中寻找到快乐,真正领悟到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二 、要有广泛的阅读量
“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多阅读。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阅读教学不仅是在课内,更应该在课外,只有阅读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好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内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很好。但是只着眼于课内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生活里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徜徉。海伦·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 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三 、培养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自古以来,凡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光读不写是阅读的大忌,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是我接触的一些学生中,很多学生认为读与写是两码事,很少有人在阅读过程中把一些好的词、句及时记录下来,以致读完后一点印象也没有。其实记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边读边思考的过程。泛泛的阅读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记笔记则会促使阅读者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和选择,摘记的内容必定是有所理解的语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在记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认真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字词的过程,在写作时就会自然用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记读书笔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已经把这种方法当作一种要求融入到学生学习中,例如:每个星期我都要求学生读两到三篇优秀的文章。并让学生在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眉批,再摘抄一些他们认为优美的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段落)。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无话可写,所抄的句子也没什么意义,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一些悟性较好的学生,我已经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学着写读后感。我想只要能坚持下来,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四 、 在阅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的几个字说出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课堂中,阅读每一篇新的课文,我们总是先设计好一些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有了学与思两方面的结合,不至于阅读起来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在课外阅读时,没有了事先设计好的题目,很多学生就会漫无目的地阅读,像看电影似的,甚至还不如电影来的印象深刻,因为书中的文字远不如动画效果形象、生动、有趣。有不少学生也读了一些课外书,可就是一点效果也没有,那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根本就没有进行大脑的思考,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阅读。这类学生我就碰到不少,初一下学期课本中有一篇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上课时,同学们都争着发言,好像对课文非常熟悉,就算不看课文也知道。确实,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早已被翻拍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屏,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可是有一次做试卷时,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一借芭蕉扇时主要使用了什么方法?结果如何?改完试卷后我很惊讶!因为答案的正确率很低,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知。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边读边想的同学,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事情要快些,顺利些。请记住,越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可见读与思结合是多么重要。
五 、寻找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文章除了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还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通常情况下,根据阅读需要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但我认为任何体裁类的文章都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因为无论记叙文、散文或议论文总有些语段是值得欣赏和揣摩的,也可以摘抄下来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用作不时之需。在教学中,我还会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步骤,特别是在做试题性阅读时。第一,要粗略地通读全文梳理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第二,认真阅读文后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阅读,反复揣摩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或句子,找出有用信息;第三,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和答案结合起来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查补缺漏,完善答案。掌握了阅读的步骤,那么在答题时还要注意语言组织的问题。经常会有些学生拿着试卷问我:为什么我答题的要点都是对的,却还是扣了分?其原因就在回答问题时没有组织好语言。
一些具体的解题技巧,在《中华活页文选》七年级学生版中有详细的介绍。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技巧,相信你的阅读水平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