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芳”的故事

2015-08-13 23:50吕爽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结婚年龄性行为人流

吕爽

低龄人工流产和反复人工流产,让一个个不该担此重负的“霞芳”们增加了健康风险,青春的人生也因此抹上阴影

“很多大人一看别人的气色,就知道那人打胎了。真的这么容易看出来吗?有什么可以避免让别人看出来?多少天可以恢复到之前的正常样子?”在做人工流产手术前,小美(化名)在网上匿名发帖询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遇见她的那一刻,19岁的她正脸色蜡黄地坐在医院的休息室里。

“没有想象中的疼,但是让人很害怕。”小美说,“我之前在网上看了点人工流产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刚才医生和护士也跟我讲了。”

她没有告诉别人自己流产的事,“我怕家长骂我,怕朋友们议论我。”

早在2009年10月下旬,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国人口基金、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国青年生殖健康可及性政策开发研究”的大型调查,共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40个县(市、区)。

2010年,基于此调查发布的中国首份《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有性经历的女青年中,怀过孕的占21.3%,反复妊娠的占4.9%,86%的妊娠最终以人工流产终止。

低龄人工流产和反复人工流产

17岁的霞芳(化名)坐在手术室外,这是她第二次意外怀孕。“必须得流掉,我还没结婚,也不见得就跟他结婚,不能生下来。”她说。

“为什么不做好避孕措施呢?”本刊记者问。

“你有男朋友吗?你要是有了男朋友你就知道了。”霞芳苍白着一张脸,苦笑说。

在做了十几年妇产科医生的汪富蓉眼里,像霞芳这样低龄未婚先孕的例子并不“扎眼”。“我接触的病人中,最多的一个做了11次人流,最小的年龄只有13岁。”

16岁的小燕(化名)曾来向汪富蓉求助。“她来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做人流要求的时间,只能做引产。”汪富蓉说。

所谓“人流黄金时间”,是指怀孕35天到50天,此时孕囊不大也不小,适合做人流手术。

伤害显而易见。如果过早做人流,因胚胎刚刚发育,还很小,很容易发生空吸或漏吸,造成手术失利或人流不彻底,需要再次进行清宫。如果过晚做人流,孕囊已经发育得较大了,出血量会增多,对子宫的伤害会更大。

汪富蓉试着给她在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医生朋友打电话,希望能够帮小燕的忙,但是入院引产要求开“证明”,而小燕又因为不敢让家里人知道没办法开证明。

小燕能做的,是上网找到一家网页广告看上去还算不错的民营医院,偷偷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这些年轻的女孩来说,错过“人流黄金时间”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青岛你我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生王立君向本刊记者介绍,她上个月帮一个女孩做过人流手术,并且千叮咛万嘱咐术后注意事项,但是,“一个月之后她又来找我,再次怀孕。”

低龄人工流产和反复人工流产,让一个个不该担此重负的“霞芳”们增加了健康风险,青春也因此抹上阴影。“每次女孩儿都一脸泪,每次男孩儿都一脸歉意”,但却没有减少年轻女性(25岁以内)人工流产的数字。

2009年10月进行的调查最终获得了相关领域中最具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全国共发放问卷22535份,收回有效问卷22288份,有效问卷率为98.9%。

其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未婚妊娠的女性青少年中,90.9%有过人工流产的经历,有19%的怀孕女性青少年有过多次流产经历。

每年到底有多少人次流产

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婚前性行为,已然没有了闸门。

《报告》显示,中国未婚青少年中,约有60%的人不同程度上接受婚前性行为或持模糊态度,22.4%曾有性行为,男性青少年性行为比例高于女性。其中大多数在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

“不能笼统地说中国的人流率持续上升。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未婚青年的人流率居高不下,这是个事实。对于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计生专家发出了担忧的声音,还有一个声音来自于辅助生育的专家,因为发现很多不孕者做过人流,并且做过多次人流。”国家人口计生委研究员、避孕节育专家吴尚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每年到底有多少人次流产?

1300万人次是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数字,不过,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原卫生部统计的数字。而目前按照《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每年有600多万例的人流手术。一些人认为,这显然不是全貌,因为许多民营医院的数据并不全,更不用说其他隐蔽的无法统计的黑诊所。

吴尚纯曾在《中国人工流产的现状与对策建议》文章中,汇总了19篇有明确年龄信息的相关论文,结果发现,25岁以内的妇女占比为49.5%,未育妇女的比例是49.7%。

而本刊记者获得的一个开始于2013年的大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流产女性中,25岁以下女性的比例达47.5%,未育女性的比例达49.7%,流产中首次妊娠的比例达35.8%,其中流动人口、未婚青少年以及在校大学生占绝对多数。

从2013年开始,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在中国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人工流产调查。通过对全国30个省的300家医院,近8万例人工流产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流产的平均年龄为28岁,最小的只有13岁。而24岁以下人群占到了31%,19岁以下的占3.1%。

尽管人工流产的手段是成熟的,但不意味着不会给女性健康带来危险和伤害,可能导致盆腔感染、宫腔黏连、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等,会大大增加女性不孕的几率,甚至导致习惯性流产、继发性不孕、早产等。

2011年,世界避孕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女性中,有88.2%的人做过人流手术,18岁前做人工流产的女孩,患乳腺癌的几率将比其他女性增加110%。

“大家对于人流对身体造成危害的认识远远不够,也说明这部分的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吴尚纯说。

未婚人流率缘何居高不下

“知识匮乏是源头。大多数人获取信息是通过网络,不准确,而且人工流产危害知识太匮乏,知识质量也有问题。”吴尚纯对此很焦虑。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在2013年开展的门诊调查显示,235例调查对象中,有49.8%的人认为偶尔性生活不会怀孕,而在以往的避孕方法中,使用避孕套的占88.1%,但是这些人中,竟然只有4.8%能够完全正确地使用避孕套。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玉坤向本刊记者分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固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一些“性”的内容,并获得只鳞半爪的知识,但其知识是残缺不全的,很多人对于避孕只是一知半解。

“譬如,有的人把流产当避孕措施,把紧急避孕药当常规避孕药用,有的人不能正确使用避孕套,而有的仅仅依靠安全期或其他更不可靠的避孕措施。”胡玉坤说。

造成未婚人流率居高不下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性生活变早了,而结婚的时间在推迟。这客观地拉长了婚前避孕的时间长度。”吴尚纯说。

2013年,世界避孕日中国调研报告显示,37%的年轻人初次性行为发生在19岁以前,64%的年轻人有婚前性行为。

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5.3岁,女性为23.4岁。10年后,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6.7岁,延后了1.4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4.9岁,延后了1.5岁。

结婚年龄推迟在大城市更明显,上海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民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34.43岁、女性32.00岁,已是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

从初次性行为到结婚,其间的时间,成为中国计生工作的空白期。

避孕教育的中外差距

“避孕本是性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对艾滋病教育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对避孕教育仍存在阻力。”胡玉坤解释说,“境内外许多经验事实表明,不论是主张婚前禁欲,限制谈论性和避孕,还是限制获得避孕药具或流产服务,其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只能使青少年放弃避孕而不是性活动本身。”

现实是,在激活了的妇科市场,以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的民营和私立医院占据了重要位置。从表面看,它们对青年人比较“友好”,但其商业化取向不可避免地导致收费较高。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无收入或者低收入青少年有时“挨了宰”还得接受过度治疗。所谓“无痛”、“微创”、 “可视”或“超导”人流的商业广告与虚假信息铺天盖地,令青少年无所适从。

“如此高的未满足的避孕需求和未婚人流比例,昭示了避孕信息与服务的缺失和缺位。值得关注的是,年龄越小,在性事务上越缺乏知识或经验,因而也越易失败。这不仅凸显了性教育的困境,也昭示了生殖健康服务的匮缺。”胡玉坤遗憾地表示。

美国也曾经历过人流年龄降低、重复流产率攀升的年代,因此开展了“全国防止少女意外怀孕运动”,不断教育青少年男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敦促政府出台采取负责任的政策。

英国的青少年未婚先孕比例提高后,英国政府通过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

瑞典的性教育亦称“避孕教育”,是世界性教育的典范。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

“荷兰瑞典等国家与中国的计生工作重点不同,他们主要对未婚人群提供免费的计生工具,而对于已婚者则需要自费。”吴尚纯说。

“青少年的安全而健康的性活动,不仅需要增加其知识,改变其行为,更需要改变社会规范和创造支持性的社会环境。所以,靠任何一个部门‘单挑都是无济于事的。”胡玉坤说。

猜你喜欢
结婚年龄性行为人流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俄议员提议:16岁可以结婚了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无痛人流危害多,是保是流不要拖
古人都会选择在什么时候结婚?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梁方程解的爆破及渐近性行为
超导可视联合卡前列甲酯用于早早孕无痛人流术的效果观察
浅谈PAC对人工流产术患者的影响
如何用英语表达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