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墨
2015年6月8日,是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庆祝活动上,11位意大利青年为游人奉上了一场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青田鱼灯表演。
青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生活在这穷山恶水中的百姓“梯山为田”,于稻田中养鱼,其历史可追溯至1300年前。青田人以他们的生活智慧将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梯田,青田也以其“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世界农业遗产,成为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
每年金秋之际,稻香鱼肥,百姓喜悦。他们在家门口或田间地头摆一张八仙桌,烧一盘肥田鱼,置一碗新米饭,祭祀天地,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这一“尝新饭”的习俗,是产生鱼灯舞的源泉。后来,青田百姓依据淡水鱼的形象扎制鱼形灯笼,于春节、元宵时悬于自家门口。再后来,青田百姓开始将鱼形灯具拿在手中随意摆动,并伴以跳跃、舞动。而鱼灯舞从雏形渐渐发展成熟,据说与青田人、明代开国元勋刘基有关。相传,元末群雄竞起,刘基在当地招募义兵,将十大军事阵图融入鱼灯舞,以操习兵阵。如今,在鱼灯舞瞬息万变的“箍桶阵”“龙门阵”“关门阵”“开门阵”中,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古代将士行兵布阵的猎杀之风。
青田鱼灯模仿江河溪涧中鲫鱼、草鱼、鲢鱼、塘鱼等淡水鱼类制成,杉木作灯柄,竹篾扎骨架,皮纸糊鱼身,彩纸贴鱼鳞。整个鱼灯着色大胆、图线精细、栩栩如生。金红翠绿的颜色,赋予鱼灯浓郁的乡土感。喧天的锣鼓声中,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者手持鱼灯,在“红珠”的带领下,模仿淡水鱼的习性动作,热烈起舞。“春鱼嬉水”时,舞者参照“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渐次演绎出两鱼频频相交、时时“泛白”、跳跃摇摆的情景。“夏鱼跳滩”时,外围舞者做小跳跃,中央舞者做大跳跃,互“派”相交而过,鱼群跃过湍急滩流的热闹景象,如在眼前。“秋鱼显籽”时,舞者均以弓箭步,将灯朝向中间侧身贴地“泛白”,做摇头摆尾之状,像极了正在安逸产卵的鲤鱼。虾、豚二灯点缀其中,时嬉时闹。“鲤鱼跳龙门”是整个舞蹈的高潮,在疾风骤雨般的鼓点声中,众鱼以排山倒海之势,依次高越跳过由双珠组成的“龙门”,立即左右“泛白”,沉入水底。舞者快步如飞,以磅礴的气势完美地再现了“鲤鱼跳龙门”的景象,诠释了青田人勤勉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冬鱼结龙”是高潮后的尾声,鱼儿抱团成群,沉入深潭,抵御严寒,寓意不管能否跳过龙门,族人都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青田人操舞鱼灯,再现了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鱼儿的习性,将自己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渴求倾注在活灵活现的鱼灯舞之中。凡是鱼灯舞过处,灯火辉煌,鱼腾人跃,欢声雷动,一派欢乐吉祥。
2008年,青田鱼灯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11年,青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鱼灯)之乡”。2015年,青田鱼灯舞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11位意大利籍青年为游人奉上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鱼灯表演。这一表演,契合本届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主题,有力地宣传了我国宝贵的农耕遗产和传统文化。早些年,意大利籍青年曾专门来青田学习鱼灯舞,青田方面除了给予悉心指导外,还赠以服装行头、表演道具等。他们回国后,又将鱼灯舞技艺传授开去,此次表演便是承续。
米兰世博会的表演并不是青田鱼灯舞第一次走出国门登上国际大舞台,它早已在中国西班牙建交50周年暨青田民间艺术节、意大利中国文化年、远东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舞出中国特色。
青田多山的地理环境,锤炼了青田人坚毅耿直、勤劳勇敢的性格,也赋予了他们敦厚诚信、艰苦奋斗的品质。这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鱼灯舞,也催生出创业天下的华侨大军。这些华侨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乡愁,将鱼灯舞带往他们奋斗的地方,将中国的传统发扬光大。青田鱼灯舞饱含着人类对古老农业的呵护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它是全世界人民爱之惜之的文化财富。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