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枫?朱凤娟
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著名抗日英烈名单,浙籍文学家郁达夫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日,浙江省政府参事、本刊副社长何一枫提交的《著名抗日英烈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宜尽快恢复对外开放》建议,受到了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风雨茅庐重新修整后将在近期对外开放。这将重新唤起人们对郁达夫的关注和缅怀。
风雨茅庐是郁达夫在杭州的故居。这处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郁达夫由作家升华为著名抗日英烈的象征意义。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是新文学运动最初涌现出来的作家之一,1930年,他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参于进步文化活动。1933年,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和社会风雨,他移家杭州。
风雨茅庐位于杭州东城一隅,如今地址为大学路场官弄63号。这是郁达夫自己设计、建造的一幢结合了中西风格的砖木小楼,附一排三间平房,小院里种几株花木,置两三块石头,还放了一只大水缸,清静中蕴含雅致。郁达夫在《冬余日记》中写道:“场官弄,大约要变成我的永生之地了,因为一所避风雨的茅庐,刚在盖屋栋,不出两月,油漆干后,是要搬进去定住的。……房屋却则简陋到了万分,但一经自己所占有,就也觉得分外的可爱”,因而自题“风雨茅庐”,由书画家马君武为新居题写了横匾。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在时代号角的呼唤下,郁达夫没有囿于风雨茅庐的安谧,他渐次跳脱了个人的情感波折,走出风雨茅庐,义无反顾地迎向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起抗日的暴风骤雨。
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前往福建,被委任为参议(),负责抗日宣传事宜,奔波于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11月,南京政府指示福建省政府,转请郭沫若回国,陈仪让郁达夫去转达这一邀请。郁达夫随即东渡,促成了郭沫若的回国。郭沫若回国一事,鼓舞了全国学界和文化界人士抗日救亡的斗志,甚至在日本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1937年12月,郭沫若电邀郁达夫到军委会政治部工作。次年3月,郁达夫抵达武汉任职第三厅设计委员,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了郁达夫的一生。他给“文人”下的定义是:“能说‘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话而实际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了。他在1938年12月受邀去新加坡《星洲日报》任职之后,确是真正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以笔、以生命作投枪的战士。他说:自己决心下南洋去作海外宣传,以动员更多的侨胞支援国内抗战。他又曾对好友刘海粟坚定地说:万一敌军侵入新加坡,我们要宁死不屈,不能丧失炎黄子孙的气节,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
在新加坡的三年多时间里,郁达夫先后任《星洲日报》《华侨周报》的编辑、代主编,他把报纸作为主要战斗阵地,共撰写了400多篇抗日救国的政论、杂文和散文,其严正犀利的正义之气和拳拳爱国之情萦绕笔端。“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梦从长剑驱流豹,醉向遥天食海蛮”(《题剑诗》)等等浩词壮诗,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豪壮人格和气冲霄汉的爱国情怀。刘海粟回忆道:“在新加坡,他是名符其实的文学导师……(他)写过很多政论,鼓舞人民斗志,坚定侨胞必胜信念,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这些文字当时拥有众多的读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风雨茅庐的客厅里曾挂有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诗的手迹。诗的末尾道:“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此时此际的郁达夫庆幸鲁迅的劝慰,旷远南洋,行吟足浩荡。
除写作外,郁达夫常出席各种抗日社会活动。他参加过新加坡文艺工作者大会,领衔发表《为保卫马来亚告侨胞书》,又出席过侨领陈嘉庚领导的新加坡抗敌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与胡愈之、王任叔等共同起草大会宣言。之后,他担任了星华()文化界抗敌联合会主席一职。郁达夫这些实际的行动,极大地振奋起南洋华人、华侨支援海内外抗战的激情和勇气。
1942年新加坡沦陷,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一批爱国文化人,撤退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郁达夫化名“赵廉”。胡愈之回忆说:“不幸他被当地日本宪兵发现懂得日本话,就强迫他当了七八个月的日语翻译。他在暗中帮助了印尼人民,帮助了华侨。”()1945年8月16日,郁达夫从电台广播中得知前一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消息,即暗中召集当地华侨和流亡文化人士,商议组织欢迎盟军筹备委员会事宜。29日夜,已被日本宪兵侦知真实身份的郁达夫遭秘密逮捕,随后惨遭杀害。对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作过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最早表达对郁达夫命运关切的,是1946年3月2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楼适夷《忆达夫》一文。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1953年8月,巴东文化界人士为郁达夫及其他烈士在苏门答腊岛武吉丁宜华侨公墓里竖立纪念碑。1985年7月,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郁风同志给中央有关信件作出重要指示,使浙江省、杭州市纪念郁达夫殉难40周年的各项活动成功举办。
70年前,在人民欢庆抗战胜利之际,在离祖国千里之遥的异国荒野上,郁达夫以生命铸成了慷慨苍凉的绝唱:“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他以鲜血凝成了一个不屈民族的坚定信念:“最后的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绝不会动摇。”郁达夫的人格精神是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程中,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向世人展示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怀。
名人故居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文化标志和宝贵遗产。杭州是一座崇尚文化、尊重历史的城市。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的修缮开放,一定会成为杭州文化的一抹亮色,大家都知道它具有“一代文豪”和“著名抗日英烈”的双重意义。“归去西湖梦里家,衣冠憔悴滞天涯。沈园可有春消息,忆煞桥边野草花。”这是郁达夫从遥远南洋传来的思乡之音。时隔70年,我们再次深情追忆。
(本文图片由袁建平和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