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孟浩然的“隐”与“仕”

2015-08-12 01:45武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隐逸孟浩然

武莉

摘要: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其诗作中的隐逸思想浓厚,但却并非他思想的主导,身逢盛世的他埋头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中举登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由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一种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孟浩然的一生以积极入世的面目出现,而以隐逸山林为终,从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 :孟浩然;隐逸;入仕

对于孟浩然的评价,后人历来认为他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据陈贻焮先生考证,孟浩然在长安约一年时间,然后于岁暮还乡,从吴越还乡在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五月,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五年之间入蜀。开元二十五年到开元二十六年在张九龄荆州幕中,不久即思乡回襄阳,于开元二十八年卒。由孟浩然一生的行迹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的思想中也沾染着许多世俗的尘埃,并且一度热衷仕进。我们可以从孟浩然的诗作中体会他这种仕隐出处的矛盾冲突,感悟他波澜起伏的心路歷程。

一、侍亲读书时期的为仕而隐

孟浩然生在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有强烈的功名抱负。他自幼刻苦自励,学养有素,急于想要出仕。这种貌似隐居的行为,不仅无萧瑟之况味,反而显得心宁气顺,积极乐观,充满期望和幻想。因而,我们认为孟浩然前半生的隐居其实是以隐求不隐。

唐代文人大多在其中进士之前隐于家乡,为其出仕做准备,孟浩然也不例外。此时,孟浩然的隐居是其入世的一个前奏,诗人的确对隐逸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充其量是把这种生活看作是一种心理调节。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很多都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欲望。如“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等,可见此时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中肯定不会占重要地位。应当说这个时期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完全处于一种次要甚至是潜在状态。孟浩然只是把隐逸思想寓于怡悦性情的表层生活,他的内心却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

二、科考受挫后的不得已而隐

开元十六年(728),“隐居”多年的孟浩然终于“出山”去参加次年举行的进士考试,他在《仲夏南园寄京邑旧游》中所说的那样:“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饱读诗书的他告别了隐居的处所,怀着一颗跃跃欲试,舍我其谁的雄心来到长安,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然而,孟浩然丝毫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虽然“十上耻还家,徘徊首归路。”却仍然毫无结果。诗人终于彻底失望了,他发出绝意仕途的宣言:“吾道味所适,驱车还向东!……我们不难体会这表面的豪言壮语,也只不过是他的政治感情回旋激荡所发出的不忍去而又不得不去,言去而心不去的痛苦颤音。

但是,遇挫之后,孟浩然并没有马上离开长安,而是滞留京师寻求官友举荐入仕,结果也未能遂愿。于是有了 “久废南山田,叨陪东阁贤。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当时思想的复杂性,既欲愤然离长安而又不甘心此次科场上的失败,突显了在仕隐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

开元十六年冬天诗人离开了长安这个伤心地,于次年春天回到家乡。在家乡小住数月之后,也许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也许是受到当时文人漫游之风的影响,孟浩然开始了他的吴越之旅。如果说科举考试的失败是使孟浩然认识现实的清醒剂,那么这次吴越之旅便在一定程度上是孟浩然心灵伤痛的平复剂,同时也成了促使其隐逸思想发展的催化剂,优美的自然山水使孟浩然精神上的创伤大大地减轻了。与此相应,诗人早年隐居时那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潜在心理机制渐渐清晰起来。他创作了大量的寄情山水之作来表达这种思想与愿望。如“平生慕真隐”;“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愿言解缨萝,从此去烦恼”。

远游归来后,孟浩然又开始了闲居家园的生活。此时的孟浩然早已充分认识到了官场的污浊,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不平,从而抛弃了早年对现实与政治的浪漫幻想。他深深地感到一种“翻飞羽翼催”的压抑,特别是当他恍然惊悟到“物情移势利”、“一切是虚假”之后,便提醒自己“迷心应觉悟”了。这种思想转变使得孟浩然的隐逸思想少了几分闲适,多了几分锋芒。“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 ?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孟浩然早年的为仕而隐表现出其隐逸思想十分微弱;仕途受挫后他不得已而隐其隐逸思想于山水洗礼中有了实质的发展,并且多了几分针对现实的锋芒;而诗人未止步于此,在他效法陶渊明的努力中,其隐逸思想的格调又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孟浩然由隐到求仕到被迫归隐再到慕陶而真隐的经历,正体现了他一种从乐观到悲观再到扬弃悲观的心路历程。孟浩然的一生以积极入世的面目出现,而以隐逸山林为终,从而完成了他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轨迹。

在百般无奈、万不得已中,走上隐逸之路,在“出世”与“入仕”的矛盾漩涡中,走到貌似轻松,实则艰难;貌似冲淡,实则沉重。

参考文献:

[1] 陈贻焮.孟浩然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佟培基. 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张宝坤.名家解读唐诗[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 王从仁. 王维和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0(1).

猜你喜欢
隐逸孟浩然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晓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唐朝休沐诗研究
春晓
云林画松以树比德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