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皇甫谧《三都赋序》真实性做一个总体的考证陈述,学者们为考证此问题,作了多方面考证,涉及皇甫谧的卒年、陆机左思的年龄及差距、《左思別传》的观点真伪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皇甫谧晚年身体等人性化的考虑、当朝的士族意识、同时代人的观点及作品考证、《三都赋序》本身内容的艺术考察与皇甫谧的符合一个文学问题可以涉及到文学上的很多角度,这对古代文学的矛盾异说之考证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左思 皇甫谧;三都赋序;真伪;考证
作为太康诗坛颇具特色的齐鲁诗人,左思历来都受到较高的评价。左思在诗坛上的成就很高,除此之外,他的名作《三都赋》在当时也名震京都。关于《三都赋》及其序言、注释,无论是历代古籍诗评还是现代当代学者,论述中都有存疑、论辩、矛盾,莫衷一是。其中在皇甫谧为左思写《三都赋序》是否真实性的问题上,同样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由此也能从研究中引申出更多更新的观点。
一、后世学者的主要考证思路及结论
傅璇琮先生在《左思<三都赋>写作年代质疑——<晋书·左思传>等辩误》一文中,提出左思《三都赋》完成于公元280年灭吴之前,由此认为皇甫谧为其作序确有其事。傅先生首先根据《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考证出皇甫谧的卒年为太康三(282)年,年六十八。因此,“谧既为赋作序,则赋之成必在此之前,其理甚明。”进而进一步用和左思同时代之人的记载来证明其真实性:①据现今所知,除了《左思别传》之外,还没有别的文献直接证明是左思伪作的材料。②西晋当时人认为是皇甫谧作。引用卫权的序可知:“有晋征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谧,西州之逸士,耽籍乐道,高尚其事,览斯文而慷慨,为之都序”(《晋书·左思传》)。③南朝人的看法同样如此。《三都赋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都曾记载过。
方永耀也认为皇甫谧作序实有其事。他是从记载是伪作之刘孝标注引的《左思别传》入手。“《左思别传》提及左思晚年对赋作作修订而否认它是他早期的创作。为了自圆其说,他把皇甫谧为之作序,刘渊林(逵)为之作注等事一概推翻,……尽管黄侃先生在《文选评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中表明《左思别传》所说‘注解皆思自为是可信的,清代何义门也说它‘未为无据。但我还是认为《左思别传》关于左思在《三都赋》的序注上弄虚作假之说是不可信的。”
牟世金先生认为皇甫谧的写序存在可疑点。他由三方面对此可疑进行考证。①怀疑皇甫谧的文学地位及作序资格。他认为皇甫谧诗赋所存无几,并看不出有高明之处,当时在文坛上地位更高的向秀、孙楚、张华等人,且身在左思所在的洛阳,而不是皇甫谧所处之新安。②怀疑皇甫谧晚年的身体情况而不能作序。通过《晋书·皇甫谧传》中记载之皇甫谧自作《笃终》可知,他写此文时还未制寿(60岁)约五十七八岁,由其卒年六十八岁,推测写本文时为271或272年。《笃终》还提到此后十年困顿不堪,无其他活动。而左思移家京师正是272年,按一般说法《三都赋》写于280年左右,于是牟先生认为此诗皇甫谧身体很差已近临终,左思怎么会真的去找这样的人去写序呢?
徐传武先生则认为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其事是可以相信的。其一,在此篇文章中,徐传武为解决皇甫谧卒年和《晋书·左思传》中记载陆机入洛时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说法:考证皇甫谧的卒年不是太康三年(282)年,而应是元康三年(293)年。文中徐传武经过对《晋书·皇甫谧传》全文特别是最后“咸宁初”至末一段文字的反复研究,发现谓谧“太康三年(282)年卒”之说是有错讹的。“因为谧若于282年卒,‘咸宁初的以后数次征召,已在他六十一岁以后了,及‘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一事时,据刘毅任司隶校尉卒的时间等推算,皇甫谧应在六十四岁至六十八岁去世之时了,谧在不到六十时就因身体太差写了形同遗嘱的《笃终》,六十四岁以后行将就木之后还要请出来任功曹,实在是不合理的;《皇甫谧传》在写完此事之后,又叙述他年近六十时写《笃终》一事,其后乃曰:‘而竟不仕查其意乃是说写了《笃终》以后直到去世再无任何有关仕宦征召的活动,但若按谧卒于282年计,《谧传》此前所言‘咸宁初之召及刘毅请为功曹诸事都应在六十岁即写《笃终》之后了,前已言‘并不应,末又曰‘竟不仕,显然非指相同之事,按谧卒于282年计,于文理事理皆不协合,故我用‘理校的方法认为谧应卒于‘元康三(293)年,既然谧不卒于282年,此后左思与《三都赋》有关的活动和谧卒年都无抵牾之处了。”其二,徐传武通过皇甫谧的学生挚虞所做的《文章留别论》里论证左序与皇甫序有相似性的合理性。“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有共同的观点,所以左思不在洛阳城里找他人写序,而偏偏跑到新安去求卧病在床的皇甫谧;正因为有共同的语言,皇甫谧才不惜抱病为他作序。”徐传武先生的一一解疑是依据牟世金先生的疑点来进行的。
二、研究方法探析
皇甫谧《三都赋序》真实性的考察问题,因为很多资料的缺失难觅,因而形成从古代一直以来所存有的异说问题。现今的读者对于此问题也不能冒然确定,只是随着考证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使这个问题更能很好的有所阐释罢了。而我们从这种种矛盾异说中也能看到怎么对待古代文学研究中看似没有答案的问题和异说,从哪写方面考证能近一步接近自己的观点。
研究古代文学是应采用文学研究方法的,但其中涉及文献与历史的许多狭小问题却是要用考证方法才能解决的,正如《三都赋序》真实性的问题考证。这本是左思《三都赋》研究中的一个狭小问题,但要想弄清《三都赋》最终的成书时间及左思的思想,这个看似狭小的问题有必要考证清楚。
从对皇甫谧《三都赋序》真实性问题的各方考证中还可看到,古代文学需要依据已有史料和文学材料进行考证,在考证过程中不能忽略古人所处的文学立场、政治利益以及当时的文学环境特点,只有全方位的采取质疑以及仔细研究文本中的字句,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考证结果才能令人信服。
对这个争议进行研究,必须表示自己的见解,逐渐形成一种假设,随着查阅有关论著、搜集资料、进行思考、探究事实的各种联系,然后提出一个初步看法,并以此去印证事实。如果发现主观意见与客观事实相违背,可以再提出一种看法,或设想更多的见解,加以排比核查。这样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反复,从而产生科学的假设。上面论述的学者考证过程,便是此方法的验证。因为文资献料还极为丰富,我们不仅要广泛地、尽可能齐备地搜集资料,还要注意对材料真伪的鉴别。如果用上了错误的材料作为证据,必然会导致荒谬的判断。此外鉴别文献的真伪,还有文献的版本等诸多复杂的问题。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里深有感触地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和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要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
作者简介:李园园(1982—),女,山东淄博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就职于四川温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