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地方高校专业建设

2015-08-12 20:28吴伟龙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科理念工程

吴伟龙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文化、科技、教育的一体化交融趋势,工程师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工作越来越频繁,而相关国家也需要建立起与国际认证制度具有实质等效性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并取得国际间的互认。这对工程师跨国执业和进一步推进全球化发展以及区域性经济文化交流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间互认协议有《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华盛顿协议》,关于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协议有《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性协议,也是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体系最为完整、世界范围内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1]。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全票同意接纳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并获得了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1998年5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以专业为基本单位,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 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1)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2)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3)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但效果明显的不多 [4]。

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16.8%)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11.9%)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远远高于985高校(8%)和211高校(12%),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专业顶层设计,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对症下药,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 搭建认证教学体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顶层设计,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 根植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积极谋划专业建设,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2007-10-26(7).

[2]顾秉林. 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1-6.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 克服 “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 中国高等教育,2012(7):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5]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编委会.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J].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4(6):

10-16.

猜你喜欢
工科理念工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工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