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的建立

2015-08-12 02:12:42周晓波卞红春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鸭坦套式布苏

周晓波 李 银 杨 凌 朱 明 卞红春

(①江苏省盐城市畜牧兽医站 224000 ②江苏省兽医研究所)

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的建立

周晓波①李 银②杨 凌①朱 明①卞红春①

(①江苏省盐城市畜牧兽医站224000②江苏省兽医研究所)

摘要为疫苗的研究提供工具,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一份放-20℃冻存,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另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氏RT-PCR,攻毒后8日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50。脑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水泡变性、肝小叶结构破坏;脾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免疫组化定位发现:心肌纤维细胞、脾脏生发中心、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樱桃谷肉鸭发病模型,为今后研制疫苗及免疫效果判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免疫组织化学

从2010年4月起,我国东南水禽养殖大省(市、自治区)的鸭、鹅发生一种以采食量显著下降、产蛋严重下降、具有脑炎样神经症状的传染病[1,2]。发病的种鸭、蛋鸭产蛋率大幅下降甚至绝产,其死亡率为2%~15%,肉鸭、肉鹅死亡率为10%~55%,给鸭鹅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动物回归试验及基因测序分析等,已证实该病为不同于现有资料报道的一种新发黄病毒感染[3~7]。2011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一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将该病统一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病”。为研究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机制和将来研制疫苗提供帮助,本试验开展了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建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毒株与试验动物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禽病研究室分离、鉴定、保存;35日龄樱桃肉鸭购自丹阳某养鸭场,ICR乳鼠购自扬州大学比较医学实验中心。

1.2主要试剂和仪器DNA抽提试剂盒、AMV Reverse Transcriptase、Random Primer(9mer)、rTaxDNA聚合酶及DNA marker(DL2000)购自Takara公司;免疫组织化学所用一抗为本实验室保存的鼠源多抗(效价1:5000);PBS液(0.01M,pH=7.2)、柠檬酸缓冲液(0.01M,pH=6.0)、4%多聚甲醛溶液、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切片石蜡(56~58℃)、中性树胶均购自博士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RM2015病理切片机、徕卡HI1210摊片机购自德国徕卡仪器有限公司;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购自上海市跃进医疗器械一厂。

1.3病毒TCID的测定病毒增殖后按照殷震方法[8]50接种BHK-21细胞,测定病毒毒价。

1.4试验动物分组与攻毒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按表1进行攻毒。

表1 分组与攻毒情况       (只、ml)

隔离分开饲养,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分6批次进行剖杀取病料,每次每组随机抽取4只,放血处死。快速取每一组织器官各两份,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学分析;另一份放-20℃冻存,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

1.5剖检病变观察剖杀鸭子时注意观察肝脏、脾脏、脑、心肌等是否有病变并进行拍照。

1.6套式RT-PCR检测按照RNAiso plus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从病料提取总RNA,参照黄欣梅等[9]的介绍合成引物,进行套式RT-PCR。取10μl 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并观察结果。

1.7主要脏器组织病理观察将扑杀鸭各器官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制备石蜡切片[10],经苏木精-伊红染色[11]后镜检,观察病理变化。

1.8主要脏器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取扑杀鸭各器官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h以上,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12,13]分析。

2 结果

2.1病毒的滴度增殖的病毒在BHK-21细胞上测定的病毒毒价为106.30TCID50/0.1ml。

2.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1)临床症状:第1组鸭攻毒后第2天开始精神不振,采食量开始下降;第6天1~5组攻毒鸭采食量均显著下降,排白绿色粪便;第15天食量开始恢复,白绿色粪便逐渐减少;第20天采食量等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攻毒后第4天有轻微神经症状,轻度腿瘫;第8天神经症状明显,表现腿瘫、趴卧、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躺卧时两腿向后伸展,严重的倒地不起;第16天神经症状逐渐减轻;第20天神经症状消失。攻毒鸭与对照鸭相比长势慢、体型小、瘦弱。6组没有明显症状,7组无肉眼可见症状。(2)剖检变化:1组鸭攻毒后4d肝脏轻微肿大,边缘轻微出血;脾脏轻微肿大,局部坏死。攻毒后6d肝脏肿大,边缘出血;脾脏肿大,局部有小坏死灶;腿肌轻微出血;心脏外壁出血,个别心内膜出血;脑水肿、充血。攻毒后8天脾脏斑驳似大理石样外观,肿大坏死,形似乒乓球;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边缘出血或淤血;脑膜出血,脑轻度水肿、充血、有散在的出血点;腿肌出血;心肌外观苍白,有白色条纹状坏死,有的心脏外壁有出血,多数病例心脏内膜出血;肺脏淤血、水肿;肾脏充血,轻微肿大;胰脏有轻微的出血或坏死点。2组鸭剖检病变同1、3、4、5组病变依次减轻。6组没有明显病变,7组无病变。

2.3套式RT-PCR检测(1)1组攻毒后8d套式RT-PCR检测结果:具体结果见图1。1组攻毒后其它时间和其它各组攻毒后套式RT-PCR检测结果见表2、3、4。(2)1组鸭扑杀后套式RT-PCR阳性统计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3)各组鸭不同时间扑杀后套式RT-PCR阳性率统计结果:具体结果见表3。(4)各组鸭不同时间扑杀后各脏器套式RT-PCR阳性率统计结果:具体结果见表4。

图1 1组攻毒后8d各组各脏器检测结果

表2 1组鸭扑杀后套式RT-PCR阳性统计分析结果  (%)

表3 各组鸭攻毒后不同时间扑杀后套式RT-PCR阳性率 (%)

表4 不同组鸭扑杀后各脏器套式RT-PCR阳性率  (%)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3组在攻毒后8d检测率高达100%,攻毒后不同时间脾脏平均检测阳性率高达66.7%。2.4病理组织学变化选择3组做组织病理学分析,主要脏器均出现病理病化,尤其以脑、肝脏、脾脏病变最为明显,均出现了组织结构破坏、细胞坏死,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理变化见图2。

图2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HE染色× 400)

2.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选择攻毒组3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均发现阳性细胞,尤其以脾脏、脑组织内居多。具体结果见图3。

图3 免疫组化分析结果(IHC染色×400)

3 讨论

(1)鸭坦布苏病毒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新型黄病毒病,从2010年4月起发生在我国东南部,迅速蔓延至我国主要养鸭省市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北京、湖北等[2-5,14-16]地,给养鹅、养鸭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本研究选择35日龄樱桃谷肉鸭,腿肌肌肉注射鹅黄病毒JS804毒株。通过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来研究攻毒模型。临床症状表明攻毒剂量越大的组症状越严重;临床剖检也是攻毒剂量越大的组眼观病变越严重;套氏RT-PCR攻毒剂量越大的组,各个组织器官检测率更高。此结果相一致,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攻毒剂量的高低同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攻毒组3组(1.6× 106TCID50)试验鸭,临床出现腿瘫、排白绿色粪便、行走不稳等症状;剖检各主要脏器可见眼观病变,尤以脾脏明显;套式RT-PCR检测是阳性,第8天脾脏检测率最高;组织病理学发现脾脏、肝脏、脑等脏器病变严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脾脏、脑组织阳性细胞居多。所以,临床、剖检、套式RT-PCR、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均表明:本试验已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发病模型,即34日龄樱桃谷肉鸭的攻毒量是1.6×106TCID50,攻毒后8d发病最严重,脾脏检测率最高。

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今后坦布苏病毒病疫苗的研制和免疫效果的判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Tao Yun, Weicheng Ye, Zheng Ni.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flavivirus isolated from Pekin ducklings in China[J].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2,157(3) :311-319.

[2] 李玉峰, 马秀丽, 于可响等. 一种从鸭新分离的黄病毒研究初报[J]. 畜牧兽医学报, 2011, 42(6): 885-891.

[3] 黄欣梅, 李银, 赵冬敏等. 新型鹅黄病毒JS804毒株的分离与鉴定[J].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27(2): 354-360.

[4] Su J L, Li S, Hu X D, et al. 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 a new Tembusu-related Flavivirus[J]. PLoS One. 2011, 6(3):e18106.

[5] 腾巧泱, 颜丕熙, 张旭等. 一种新的黄病毒导致蛋鸭产蛋下降及死亡[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0, 18(6): 1-4.

[6] Yan P, Zhao Y, Zhang X, et al. An infectious disease of ducks caused by a newly emerged Tembusu virus strain in mainland China[J]. Virology,2011, 417(1): 1-8.

[7] 陈钦材, 杨光华. 病理学进展(第2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30.

[8] 殷震, 刘景华. 动物病毒学(第2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331-335.

[9] 黄欣梅, 赵冬敏, 刘宇卓等. 禽黄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畜牧与兽医, 2012, 44(6): 1-4.

[10] 王伯云, 李玉松, 黄高等. 病理学技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3~84.

[11] 刘增辉. 病理染色技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58~160.

[12] 刘彦仿. 免疫组织化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58~69.

[13] 陈文钦, 刘华珍, 罗冠中等. 神经肽Y免疫反应神经元在鸽小脑中的定位—SABC法研究[J], 中国兽医学报. 2006, 26(02): 180-182.

[14] 张大丙. 鸭出血性卵巢炎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家禽, 2011, 33(14): 37-38.

[15] 万春和, 施少华, 程龙飞等. 一种引起种(蛋)鸭产蛋骤降新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 福建农业学报, 2010, 25(6): 663-666.

[16] 曹贞贞, 张存, 黄瑜等. 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初步研究[J]. 中国兽医杂志, 2010, 46(12): 3-6.

中图分类号:S858.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15)02-0005-03

收稿日期:(2014-11-20)

猜你喜欢
鸭坦套式布苏
重庆巴南民间昆曲传承样态研究
音乐探索(2023年3期)2023-11-13 17:09:30
鹅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鸭、鹅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
安徽农业大学王桂军教授课题组首次在我国鹅群中发现新型鸭坦布苏病毒变异株
阅读的宝卷:上海惜阴书局印行的宝卷研究
阅江学刊(2019年4期)2019-09-10 07:22:44
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iss基因的缺陷及改进
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研究
鸭坦布苏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中国农科院研制成功“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模式与套式
活力(2009年4期)2009-06-22 0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