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过去一个月,我在各地跑了一批商家和合作伙伴,从本土服装品牌到欧美品牌,从长期在进出口第一线的从业者到淘宝卖家。从他们口中我听到一个高频词:变化。经济格局在变、商业环境在变、客户在变、工具在变,这些变化将推动甚至倒逼企业经营方式的深刻转变。变化就在眼前,商业变革的奇点已经临近。
未来经济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结合,这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所有的商业将变成电子化商业,会运用互联网工具,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相结合。同时,“电子商务”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在网上开个店,一个订单卖出一件商品,就叫电子商务。今天彻底不同了,“电子商务”四个字未来会消失,“商业的电子化”将取而代之。这背后将是对商业四大核心领域的彻底重塑——重塑供应链,重塑消费者营销,重塑企业信息化,重塑组织架构。
首先是供应链。
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情将会发生:网上开店,不再是卖货,而是带动整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消费者将深度介入到产品定制过程中,品牌商将不再依赖传统渠道,他们会越来越具备零售能力,拉动品牌背后的制造供应链条将更加柔性化。
传统渠道商如果想继续繁荣,必须加深对品牌的服务,即使是坐拥黄金地段的百货公司,也必须触及用户,甚至深度运营货品,否则只能靠收取地租差价存活。过去的百货公司,很多时候连用户是谁都搞不清楚。而物流公司会扮演企业供应链的参与者,为企业提升效率。传统零售行业牢固的边疆已经开始逐渐模糊。
其次是消费者营销。
未来的营销将会变成数字营销。现在,即便是最简单的三十秒电视广告也要放一个二维码,这意味着什么?渴望抓到用户。阿里平台上,过去一年中有3.5亿活跃买家,你很难定义他们是线上或是线下用户,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消费者个体,会在各个终端间随时切换,PC是端、手机是端、电视是端、智能设备是端、线下门店也是端。
企业需要做的,不是把消费者分为线上线下,而是通过大数据把消费者进行分层,同时提供分层的产品和服务,把消费者转化成企业的粉丝,复购客户或者新客户。最终,所有的企业都会进入到一个全渠道的用户管理,给各个端上能接触到的消费者提供无缝的、统一的购物和服务体验。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实现全渠道各终端的互动和销售。
第三,企业的信息化。
时至今日,很多企业还没来得及完成I T化。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他们也许能直接蛙跳式进入云计算。一个清晰的趋势是,在未来商业竞争环境中,维持企业运转的系统都会从IT系统走向互联网化,走向软件即服务,让犹如一个个单独堡垒般的I T系统之间更融合,更敏捷。因为商业环境变了,要求更快速的反应,更灵巧的系统。阿里巴巴本身的云计算就是这样被折腾出来的。每年双十一,海量人群瞬间涌入,瞬时产生大量订单。如果我们的商家无限制的为此添置服务器,那将是灾难。
今天,我们能做到双十一开场每秒8万笔订单没有一个错单,商家利用云服务可以实现弹性调度服务器资源,这是传统IT架构难以想象的。今天,能把自己云服务能力向外输送的,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做到——谷歌,亚马逊和阿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现在的整个信息化系统是什么样的状况,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最后,这一切都会推动并导致企业组织架构的重构。
因为组织结构决定生产力。很多企业电商部和市场部是分开的,电商部门负责到各大平台销售,市场部门负责品牌营销。但今天,两大部门的功能正在融合——因为互联网空前放大了口碑,产品成为最好的代言人。在天猫上销售、成绩和大众对其欢迎程度是成正比的,这是一个已经经过反复验证的关系。如果两大部门的信息、资源互通起来,效率就会比现在提高更多。这背后都是对互联网上人的行为的影响,无论是电商还是营销,都是影响人的方式。
从前人们说阿里是一个“虚拟地产商”,做的是流量生意。事实上,如果仅仅是流量贩卖,阿里绝对发展不到今天。过去我们提供的是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今天,我们将会进一步升级,搭建提供向新商业转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在电商,金融之外,形成更多未来经济服务平台,帮助更多企业拥抱变化。
如果说以上是商业设施万宝箱,驱动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我们已经走过了PC时代,正在经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迎来的是智能时代,万物互联(IOT)时代。幸运的是,介质在转换,但数据会永存。坚信,未来社会的所有商业活动,大数据是基础能源,云计算是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