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惠恕
见证南京大屠杀的挹江门古地道
□刘惠恕
南京挹江门
南京鼓楼区明城墙段有一座著名的城门叫“挹江门”。此处原本无门,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城时,在距现门南侧约152米城墙拐角处,炸开了一个约27.5米宽的豁口入城,攻占了当时的江宁府,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此事为挹江门城墙段有门洞之始。太平天国起事失败后,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地方政府重修这段城墙,并在外墙上嵌碑以记其事。
挹江门城墙段濒临长江边侧,属交通要道,最初或许是为了出行方便,当时的南京市民在城墙上挖了一个门洞,称之为“土城门”。此后,在南京商界呼吁下,由下关商埠局主持,1914年5月至1915年3月间,在“土城门”内侧的四望山(今名“八字山”)上取土筑路,填平小南河(今南京热河路),于“土城门”旧址(仪凤门南)建正式城门,称“海陵门”,城门外的地方则称“海陵洲”。1928年7月,海陵门改称“挹江门”。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安葬中山陵,南京市政府将挹江门原单孔拱门改建为三孔拱门。
在抗日战争期间,挹江门受到炮火严重破坏,并成为侵华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场地之一。
1937年12月8日,侵华日军进逼南京城郊,南京保卫战开始。当时为抵御日军入城,中国守军将挹江门三孔门堵塞了两孔,仅留中孔供人通行。12月12日,中国守军不支,各部队纷拥至挹江门,准备由此出城渡江。混乱中挹江门附近拥挤不堪,军民争道,相互踏踩,日军追兵从后掩杀,从挹江门城内直至下关江边,中国死难军民浮尸蔽野,堆积如山。据日本战犯太田寿南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写的供文,他与安达少佐在扬子江岸共处理了10万具尸体,其中3万具烧埋,7万具抛江中。而在10万具尸体中,军人尸体仅3万具。另据日本记者河野公辉的证言:“长江漂流着50~100人抱成团的尸体,南京城外的池塘变成鲜红的血海……”
抗战胜利后,为迎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年4~5月间,挹江门城楼按原图纸重建,一度更名为“凯旋门”。而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又是由挹江门进的城。1984年4月23日,南京市政府为纪念南京解放35周年,在此城楼建立了“渡江胜利纪念馆”。
我写此文,并非仅仅为考证挹江门的历史,同时还因为此城门下有一条甚少人知的古代地道,这条地道曾为当时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减少伤亡发挥过重要作用。
我最早知晓挹江门下存在一条古地道,缘自在撰写拙著《南京大屠杀新考》时所接触到的一条史料,讲原国民党军官马崇兴(时任宪兵教导第2团第2营营长)回忆:南京保卫战时,宪兵教导队有3个团的兵力投入战斗,当接到撤离命令后,有3个连成功渡江,而其中第9连是从挹江门脚下,通过古时地下暗道,撤至江边,然后安全渡江。
看到这条史料后,我对南京挹江门下的古地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想以后有机会前往考察。1997年8月间南京市举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我得到了邀请函。参会期间,我曾向与会南京学者查询这一条地道的情况。令我感到惊异的是:竟然没有一位研究南京大屠杀问题的南京学者知晓有这样一条地道存在。仅有一位来自南京某海军军校的教师告诉我,他数年前曾听到一则传闻,讲有一群小孩在挹江门内八字山上玩耍时,一个孩子跌入一个深洞,无法爬出,其他伙伴喊来大人将小孩救出,发现小孩跌入的竟是一条地道。听了这一传闻后,更激起我到挹江门考察古地道的兴趣。
1997年8月16日,天气晴朗。这一天是会议结束期,我一大早赶往南京火车站办理完行李寄存手续后,便坐公交车于9 时30分抵达挹江门。当我向当地老年居民了解这一条古地道情况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听老一辈人讲过挹江门下有一条古地道,但是未曾下去过,不知入口在何处。只有村民马成富(时年58岁)告诉我:挹江门下确有一条古地道,入口在挹江门内的“八字山”上,他十一二岁时,曾与小伙伴们打着火把下去玩过,发现地道内有水牢、房子、电线等。据说地道可以一直通到鼓楼下,他们下去走了100多米后,因火把将燃尽,不敢再深入,返了回来。此后长辈们怕孩子擅入地道闯祸,将地道入口封了起来,挹江门下古地道的事也逐渐被当地人忘怀。我向马成富询问“八字山”的来历,回答是:此山原名“四望山”,据说是三国时东吴帝孙权等人登高四望之地,故称“四望山”。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自此处经过,当时国民政府在山腰用花岗石砌筑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从此后山改称为“八字山”。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字改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八个字,山名不变。至“文革”间,又将八个字改为毛泽东语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又向马成富问起有关小孩掉入古地道的传闻,马成富回答:确有此事,救人者为当地园林局职工蔡以权。随后,他将我带到蔡以权处。
蔡以权当时约60岁,原在安徽工作,后调南京鼓楼区园林局园林绿化所工作。他告诉我:1991年有几个小孩在八字山上的碉堡玩耍,碉堡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所修,其中一个孩子不慎从碉堡边的暗缝中掉入地下。接报后,他与当地派出所的同志一起,把碉堡边的暗缝弄大进入,发现下面是一条地道。他抱起孩子,打着手电,走了整整半个小时,最后从挹江门内侧的城墙下走出。事后经查,八字山上共有7个地道入口,挹江门城墙内侧有一个地道入口,至于挹江门城墙外侧的地道出口情况则不详。随后,蔡以权带我指看了八字山上的5个地道入口和挹江门边城墙下的一个地道入口,告诉我:现在这些地道入口,有的被当地商贩用以储放水果、蔬菜,道路已塞,有的入口已被当地人封闭,怕小孩子擅入出事。因此,挹江门下的古地道实已不可进入。我推测,挹江门下古地道当为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时的伴生物。
与蔡以权告辞后,我登上挹江门城楼参观了“渡江纪念馆”。返沪后,我把考察挹江门下古地道的情况写了一封信致南京市政府,希望他们能够将原址维修,作为抗战纪念遗址向世人开放,以增加南京城的旅游资源。
(编辑 韩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