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别忘了幻灯片

2015-08-12 04:04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幻灯片手绘彩色

章开元+++文

早期摄影,要想看到最终“能拿到手里观赏的成果”,除了冲洗出相片,还有一个东西叫反转片。由于反转片也是正像效果,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正片。与照片相比,看反转片呈现影像通常要借助如观片器这样的工具,至少要有背光。这东西不是一般摄影人“玩”儿的,光胶片比普通胶卷贵,拍出来还需要拿到专业的地方去冲洗。论效果,反转片的色彩比一般的负片饱和浓艳,用它来印刷制版是最好不过了。即使不用来印刷,装上框子在教室或家里用幻灯机一放,效果跟电影似的,别有一番趣味。

在反转片问世之前,与摄影有关的幻灯片早已问世,但在民间很少被使用,通常用于教学目的,或是西方富人在家里用来娱乐哄小孩子。幻灯片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很难说清,但肯定要晚于照相机。因为放映幻灯片的设备需要电源,由电力产生的光源是放映幻灯片的必要条件。而照相机在自然光条件下即可使用,所以更容易普及。中国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提到在美国观看幻灯的经历:大概是1876年他在纽黑文中学上地理课时所经历的一幕。在西方国家,人们根据想象或实际拍摄的照片先制好幻灯片母片,再印出多套,作为影像产品在民间售卖,1950年代着实流行了一段时间。中国当年穷,私人很少有购买幻灯片回家放映的。大多由学校或机关购买,集体观看的盛况不亚于看一场小电影。看幻灯片的场景类似于看电影,都要在暗的环境中进行,所以非常吸引小孩子。如果詹天佑说的没错,那说明早在1870年代,幻灯片在美国就已不算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但当时的幻灯片很可能是玻璃介质,而非化学胶片,留存至今的不多,现在谁要保存有几片玻璃底的老幻灯片,应该是件值得夸耀的事。

早期通过摄影手段获得的幻灯片虽并不等同于反转片,但通过后期制作手段获得正像效果的技术和实际起到的作用与后来的反转片倒是差不多,不同的是前者没有彩色的,一律是黑白的。但照片的诱惑力还是明显大于手绘作品。手绘幻灯片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选用较大介质,最大可以达到8寸甚至更大,以供多人欣赏。另一方面就是在大底片上,画手可以用彩色颜料更好地发挥。在图案和颜色上的发挥余地不知要比照片大多少。总之,早期的幻灯片虽然与摄影关系不大,但同照片与影像的传播效果有很大关系。对于普通观众,特别是小孩子而言,彩色幻灯片的吸引力不亚于电影。幻灯片可以在教室或其他公共场所放映,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买回家里放映。在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在家里能看的“影儿”只有幻灯片,何况还是彩色的。

由于早期幻灯片以手绘为主,所以可以涉及一切题材。而用照片也可以制成有正像的幻灯片,虽然更具写实性,但都以黑白为主,所以小孩子不太喜欢,但对于成人而言则无所谓,因此在宣传摄影技术方面功不可没。

以前在市场上以教学或宣传为主的幻灯片非常盛行。那些手绘图案的幻灯片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行其道,说明影像传播手段早已深入人心,只是价格昂贵而已。早先欧美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基本上都置有幻灯机,幻灯片几十套不等,内容千差万别,童话片占大多数,其他题材的也应有尽有。现在这些成套幻灯片(50~150张左右)如果保存完好且一张不少,都可列入收藏品。我在北京旧货市场曾看到一套1960年代的幻灯片《霓虹灯下哨兵》,接近百张,开价一千多元。中国家庭在过去很少有家用幻灯机,更不用说再买许多幻灯片备着。所以中国市场上的老幻灯片不是属于学校就是部队机关。而且大多是在城市,农村或偏远地区并不多见。再说幻灯片十分娇贵,特别是那种大尺寸的,怕光怕水、怕压怕折,经不起折腾。

如今仍在使用的反转片,因为跟幻灯片一样都是正片,所以也有很多人称其彩色正片。它流行于1985年至2010年前后,现在使用的人也不多了。

以前,摄影耗材虽然精贵,一般人找个胶卷拍个负片还不是太大问题,但要是想拍彩色正片,先不提胶卷本身就贵,单是冲洗也是问题。1990年以前,一般的省会城市都冲不了反转片,需要专程拿到北京的中国图片社冲洗。冲洗反转片的工人因此也高人一等。当时既会摄影也会冲洗胶卷的人不少,但能够自己冲洗反转片的人却十分少见。

相比之下,手绘幻灯片在中国却遍地开花,虽不可与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幻灯片相提并论,但其逼真程度和彩色效果也足以令现代人拍手叫绝。以前的影像媒体不发达,信息传播主要靠文字和手绘插图。看电影则需要相应的场地和设备,片源也有限。记得我看《列宁在1918》和《铁道卫士》不下20遍。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也差不多有10遍左右。所以仅依靠电影带来的影像娱乐享受,真是非常有限。后来有了电视,情势大变,风靡一时。但在1980年代之前,彩色电视并不普及,广大农村连黑白电视也看不上。所以手绘的彩色幻灯片还是很受欢迎。虽然是固定画面,现场解说,但至少有个影儿,似乎不比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效果差。

幻灯片的放映设备各地因条件而异,大城市正规厂家制造的当然要好一些,但一些小地方小厂子做的幻灯机也照样能用。铁皮涂黑漆、玻璃透镜、电灯泡,只要具备这几样东西,就能制作幻灯机。如果实在找不到薄铁皮,完全用木头以及竹筒替代也是那个时代匠人的拿手好戏。至于放映条件,现在提起来都让人难以置信。在一本1974年出版的小册子《怎样画幻灯片》中提到:“在农村没有电的地方,靠几两煤油点个油灯,甚至是手电筒,都能使土制幻灯机光芒直射,引起一片欢呼。”由于没几个人真正见识过专业摄影人士的120或135反转片,所以影像质量差点也没关系,况且观众大多还是小孩,只要灯光一暗,墙上一出影,哪儿还有那么多讲究。

手绘幻灯片的特点不仅在于它可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幻灯片的题材多样化也是它的强项之一。北京地区的教学和娱乐性幻灯片在鼎盛时期至少有300~500余种。大家相互借着看,比放电影要方便许多,更无须花钱。

画幻灯片的材料也不只透明胶片一种,薄玻璃片、废胶片、透明玻璃纸都可以。当然最合适的材料是第一种。透明胶片以前在照相器材店或文具店可以买到,但外行人不知道它的用途。

制作幻灯片最难的步骤是画,说真的,比当年画小人书还难。因为幻灯片通常是彩色的,所以颜色的调和及熟练运用是个难点。其次是玻璃介质不同于纸质,颜料不容易挂住,也容易串色,因此能画幻灯片的绝对是个画家或准画家。在浩繁的幻灯片题材中,有些确实很难画,比如写实题材和所谓的《新闻简报》,都要画出照片的效果。不仅要求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伟大领袖和时代英雄人物更是不能有半点差错。总之,手绘幻灯片属于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后来摄影幻灯片(正片)的普及,手绘幻灯片随即淡出人们的视线。

反观现在,手机摄影空前普及,数码摄影技术已达到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以至影像视觉享受除了时间之外,其他已都不是问题。现在年轻人看过“从放大机里出来的照片”的人就已经不多,能看到手绘幻灯片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猜你喜欢
幻灯片手绘彩色
我帮老师做幻灯片
彩色的梦
手绘风景照
水幕幻灯片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有那样一抹彩色
手绘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