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珠妹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掘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对话。近年来我市教育局倡导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正符合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来学习数学;正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生命互动、交流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也正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从而达到学习的有效乃至高效。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程序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先自学,与课本对话,课中汇报交流生生对话、质疑问难师生对话等互动学习方式,课后反思自我对话等。
一、课前生本对话——认知性学习
让学生先与课本对话是指课前让学生带着教师确定的本课学习目标去自学教材内容,也就是让学生先在家自主预习,把读懂的和困惑的都做好笔记,尤其是困惑的待第二天向学习伙伴交流和向老师质疑问难, 其实是一种认知性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我改革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先学后教,自主互助” 的开放式教学,课前我布置学生先自学课本后,再让家人陪同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一下“利率”,同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咨询:(1)什么叫利息?(2)怎样计算利息?(3)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及做生活调查可得出:(1)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给你的钱叫利息;(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3)让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的同时又向家人介绍“本金”“ 利率”“利息”和“利息税” 等有关知识,还可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储蓄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结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都迫不及待地想在小组中展示汇报自主获得的有关“利息” 的知识。这样,让学生自主预习先与课本对话,课前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搜取有关“利息” 信息资料,把数学学习由课堂传授转向自主获得,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拓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实践。
二、课始生生对话——合作性学习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自主互助” 的课始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它体现了合作性学习的特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交流、是讨论、是讲演、是辩论、是验证……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相仿、地位相同、智力和经验阅历相近,所以在对话交流中更容易使思维被激活并发生碰撞与交融,呈现出各式各样完全不同的见解,这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换后,每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得到了拓展,突破了自己的视野局限,获得了一种互补性的提高,从而也激发了新的探索热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前一天先布置学生自主在家中剪出24个面积相等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摆拼成几个不同的较大的长方形,并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每排的个数,摆成几排,与面积有什么关系?第二天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汇报:生1:我是先数出12个小正方形排成1排,然后再摆上1排,就成了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生2:我是把6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24个正方形,可以摆成4排,排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生3:我是把24个小正方形摆成3排,每排都是8个,所以,排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要求小组长将上述学生回答整理并填写到表1。
我让学生回想昨晚自己拼摆的过程并观察上表,小组讨论下面问题:(1)每排个数、排数分别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2)长方形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3)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中热烈讨论后得出:小组1:每排个数就是拼成长方形长所含的厘米数,排数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小组2: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长方形中所含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小组3:我们组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从表中看出大家摆的块数相同,也就是面积相等,都正好等于它们各长与宽的乘积。……接着我又让学生小组合作任意摆成几个“规格”不同的长方形。验证一下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都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请每个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填写到表2,观察后再回答。
全体学生高声呼叫:老师!老师!我们的长方形面积真的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可见,学生个体只有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认识与别人作比较,并对自己做出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有别,从而真正地发现自我,不断修正完善自我。使学生个体突破自我思维狭隘的小圈子,走向与他人共享智慧,共享探索与创新的成功快乐!
三、课中与师对话——质疑性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古人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培养学生具有发问意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先学后教,自主互助” 的课中师生对话,其实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岀,是一种质疑性学习。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和释疑;通过平等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思维火花碰撞了;通过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学生的创新灵感有了闪现的机会。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课前可让学生在家中与爸妈一起用“倒米” 或“ 倒水” 等方法实验,使其自主去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而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捏搓橡皮泥的方法验证“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1/3Sh”的同时,学生还在捏的过程中发现底面一样的圆锥总比圆柱高,并向老师质疑它们的高是否也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大胆猜想我没有回绝,而是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这位同学的猜想,最后得出“等体积等底面积的圆锥与圆柱,圆柱高是圆锥高的三分之一” 这一结论。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质疑发问:如果体积和高一样的圆锥和圆柱,它们底面大小也有三分之一的关系吗?我没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学生经历一次次实验体会之后,再通过师生对话合作探索而达成共识,不仅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1/3Sh,还发现“等体等高” 和 “等体等底” 圆锥与圆柱的底和高之间的三分之一关系。 可见,在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获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师生交流、沟通、汇聚、融合。只有这样师生获取真正意义的对话,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越接近本原,对应数学学习也就越接近本真,自然就接近其固有的数学规律了。
四、课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课后让学生自我对话是指让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总结反思,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也就是让学生自我对话,是一种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让学生在自我静态的心灵层面上独立学习数学,不断评价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可见,每个学生心里都含有原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自我对话中进行知识的有效建构,即培养学生课堂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质量。为此,数学课后我们倡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小报、搜集作业错题并订正、去查询与数学有关的资料等等。这都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对话形式。但反思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回顾、学习小结,它有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1)要组织学生自己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整理所做过的题目和探究过的问题;(2)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所做题目逐个思考,哪些已经懂了会了,哪些还有疑惑和困难,哪些还是一知半解,并引领学生进一步辨识、确认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特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进行自我消化、自主建构;(3)要引领学生审视、分析自己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这些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了吗?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当吗?对自己的学习效率满意吗?是轻松应对还是勉强应付的?及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察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反思性学习品质,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调节学习情绪,自主改进学习方法;(4)要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指导等,以激励学生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的教更能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学。
总之,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是沟通合作的,是互动交往的,是创造生成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数学课堂只有真正融入对话教学,才能使教学洋溢着生命本真的色彩,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