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雅
当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术业有专攻”的层次上,而是演变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要求。音乐作为一门既能够陶冶情操,又能够培养艺术创造能力的独特学科,自然也被列入教学改革的热潮当中。如何准确把握住小学生的好玩好动且好奇的心理特征,通过设计和组织各种多彩多样的活动,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成为教师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一、巧妙选择作品,挖掘审美情感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创作实践。音乐的本质特征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形成特有的艺术形象,相对应的,音乐作品就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感染性、愉悦性以及创造性等多种鲜明特点。因此,巧妙地选择内容经典且情感丰富的音乐作品,既是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塑造和培养,也是保持音乐课堂充满张力的有效途径。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为例。教师要创设出一个类似圣诞情境的课堂环境,提前为学生准备必要的装束和各种小样的饰品,让学生挑选并进行自我打扮,这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强烈的表现能力,也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度。其次,将教师装扮成一个小型的“大自然”,任务的完成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歌曲的同时,因其所处环境的形象生动,不但能促进自身对歌曲蕴意的理解,更能充分挖掘出内心的审美情趣,提升对音乐的品鉴水平,同时也满足了《音乐课程规范》所提出的小学音乐应当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特征,培养感知能力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截然不同的。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成为课堂教学是否高质高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小学生步入三年级后,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都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日益增强。音乐是一门感知与体验兼备的艺术,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特征,才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乃哟乃》为例。这是一首土家族的儿歌,歌名翻译成中文是“快来吧”的意思。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授课之前请来土家族的小朋友,以小朋友的自我介绍和故事讲述的方式设计导学情境;或者是制作一个画面丰富且形象的视频,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与土家族相关的知识。同时,为了配合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特意让自己的打扮具备土家族风格,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或视频教学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学习摆手舞,再配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培养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深刻体验到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进而才能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精心设计情境,鼓励主动创造
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指引学生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课堂教学作为最为直接的教育途径,要保证高水准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务必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情境,通过快乐学习、亲身体验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创造。
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为例。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上台演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整个演讲环节,都以《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熟悉歌曲韵律和内容,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情感神经”,以便学习进程的顺利推进。其次,在演唱环节,采用分组模式,将两两小组的范唱进行对比,旁听的其他小组要认真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老师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给予总结和鼓励。最后,为加深学生对歌曲宗旨的把握,可以辩论的形式,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天下妈妈”的“一样”和“不一样”。在所有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和在课堂上学习得到的新心得,以比赛的形式,为自己的妈妈写一首篇幅短小的歌曲。独具一格的情境设计和深刻独到的情感挖掘,才能真正鼓励和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潜能的发挥。
构建充满张力的音乐课堂是实现音乐教改最终目标的重要步骤,保持课堂张力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对艺术及艺术魅力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反过来说,要让音乐课堂充满张力,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感的挖掘、感知能力的培养以及主动创作精神的形成,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徐龙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