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每一项作业、每一个任务都应该有它的目的和意义。每天的作业都是为了巩固和复习;阶段性的默写或测验是为了温故而知新;日复一日的晨读是为了熟读而成诵。那么预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以为,预习是为了先了解课文,进行思考,然后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是为了让学生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是为了让学生“先见”而后“有明”。新课改要求教师注意在课堂中转换自己的角色,从教育者变身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构建“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预习是在没有教师干涉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步学习,它关乎之后的自主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因此,传统的“回家看看书”式的预习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让预习能够达到预期,我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明确要求,量少而精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没有概念,接触新课文时,他们比较盲目,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因此,在一开始,教师就应该明确提出预习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以后的“预习”都要做些什么。小学阶段预习的方法大致是相同的:1.熟读课文;2.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3.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这是预习通用的步骤,但是第三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其实很模糊。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也不知道要思考到什么程度。因此,预习的要求还需要有针对性,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教师还需要转变教学设计的重点,改变过往将教师“教”的行为作为教案设计重点,甚至是唯一内容的做法,增加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低年级由于年龄的限制以及自身学习水平、知识水平的限制,预习题不宜过于深入。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在预习时就划分好段落,并尝试归纳段意和课文内容。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我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谜面”和“谜底”分别是什么。2.雪松是如何对抗风雪的。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将重点放在这个“谜”形成的原因:为什么雪松能在东坡那么大的风雪中生存?因为它懂得弯曲。以及由此得出的启示: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为在预习时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已经有了初步思考,所以在课堂上经过教师引导后,学生回答问题更有效率,思考更有深度。
二、及时检查,给予肯定
预习作业因为一般不会上交批改,所以一段时间后,学生很容易产生偷懒懈怠情绪,觉得这类无关紧要的作业不做也没关系。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布置过预习作业,我会在第二天的晨读时间对他们进行抽查。我会查看他们课本上预习时的圈划痕迹,还会对一些简单的词语或者课文内容进行抽问,以此了解他们预习的程度和在预习时产生的困惑。同时,这种方式也时刻提醒学生不可懈怠,每次预习作业必须完成。
如果说检查是让学生不得不进行预习的方式,那么激励大概就是让学生爱上预习的手段。为了让学生更自觉、更积极,我改变了原先的奖励办法,开启了新的奖励系统。每一节课,我会写一张“发言卡”,这张卡我自己用贴纸装饰,也会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画插图。在课结束之后,有一个小小的颁卡仪式,把这张卡奖励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每一次的颁卡仪式,学生都会充满期待。为了得到这张卡,也为了在课上比别人有更多的自信和理解去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愿意在预习时花更多的时间。
预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多有难度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有难度的是认真地去预习。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激励他们,但总是不能让他们坚持。经过反思,我明白不同的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一些学困生,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可以只要求他们读熟课文,第二天只检查课文的朗读。
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我们的课堂才能有“学为中心”的存在条件。如果学生连学习的兴致都没有,那么理想再美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自娱自乐。
三、因人而异,启发引导
自主学习毕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学生水平不同,预习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千人一面。对于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更好地进行预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慢慢学会预习。课堂中,也要对他们的预习情况多给予关注。但这也往往会拉低课堂效率,导致其他学生不断重复那些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失去学习新知的兴趣。有时候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教师也应酌情考虑那些层次较高的学生,不然整体水平总是停滞不前,就更无进步可言。“西瓜”和“芝麻”都不能放弃,但有时候,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为了大局,也该学着找准目标,先照顾大部分同学,再利用家校合作等方式去提升那些“老大难”的预习水平。只有整体水平提高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才能成為可能。
除了学生的自学,要构建“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还需要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引导。爱因斯坦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学习知识并不像显现的那么重要,他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就专门去学校,他完全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满足。在学校里,衡量教育的价值并不仅仅只依靠我们学到的知识的多少,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维的训练”。他还指出:“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这些都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考得到更有效的训练,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伴随着对课堂学习的重新认知,教师的责任不再只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却在之后的课堂中不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不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那预习就不能成为课堂中自主学习的辅助,只会变为学生每天的负担。预习作为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被教师重视起来,让学生学着开始接触真正的课前学习。
【作者单位:昆山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