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课堂提问的运用

2015-08-10 23:38孔国保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结合课堂提问

【摘 要】合理运用课堂提问可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提问应做好课堂提问与课程考核、课前提问与课中提问、规范表述与个人理解、原理概述与联系实际,以及学生作答与教师的引导和评讲等几个方面的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课堂提问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25-03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度增加压力督促学生的学习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当前在“原理”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该课程所处的公共基础课地位以及它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有重复,学生普遍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二是由于“原理”课本身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制约了“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一方法,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能借此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特有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原理”课教学中究竟怎样运用好课堂提问呢?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课堂提问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运用课堂提问,首先要解决好学生的参与问题。只有当全体同学都重视课堂提问,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和思考,进而关注问题的解决,课堂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在“原理”课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起来感觉有难度,加之目前一般是较多人数的合班上课,大多存有“责任分散效应”的心理,所以面对课堂提问常常会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提问难以有效地进行下去。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课堂提问与课程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情况作为其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要在课堂提问中运用好考核这一手段,有效地发挥它对于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设定一套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的考核规则。关于规则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该课程的平时成绩构成情况进行灵活的设计,但要兼顾两个原则:一是设定的分数应占到平时成绩的适当比例,使之足以引起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重视;二是应当使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即被点名后回答)有区分,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如第二点笔者的做法是,在同样回答正确的情况下,被动回答只能得到主动回答的一半分数,主动回答错误的对本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被动回答错误的,下次课老师会跟踪提问,累计两次不能作答则直接倒扣其一定的平时分。这些规则会让每一位学生面对提问都感受到压力,促使他们克服消极侥幸的心理,逐渐地由被动回答变为主动回答,从而保证了课堂提问的效果。要发挥好考核在课堂提问中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坚持考核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灵活地运用好考核这一手段,如在评分的把握上,可以放宽评分尺度,面对学生的回答多一些鼓励和提示。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增添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二、课前提问与课中提问相结合

要开展好“原理”课的课堂提问,还必须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内容,确定好提问的时机,设计好问题。目前,多数教师在运用课堂提问时,会将提问选择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提问的内容一般是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这样做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解决问题无疑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如果仅将提问安排在课堂中间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当将课前提问与课中提问结合起来,而且重点应放在课前提问上。

课前提问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就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每次课前提前进入教室将问题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开始着手准备,上课后教师再简单讲解答题的要求或做必要的解释,让学生准备一两分钟后作答。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每次面对提出的问题要做出好的回答得到理想的平时分,就必须认真听讲甚至在课外时间做一定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准备,学生做出的回答一般能够给大家奉献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和心得,从而保证了课堂提问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课前提问和回答,也能促使学生在课前较好地集中注意力,通过回顾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至于课前提问的问题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对上一次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和巩固,它既可以是对某一重要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也可以是运用原理对某一现实问题的分析,同时也包括对某一提法观点的辨析等。

在开展课前提问的同时,也要坚持运用课中提问,但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做到少而精,不可因滥用提问而压缩有限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在讲授“原理”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基于两方面:一是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顾过去已学的内容,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准备,教师也可以此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那些中学思政课与该课程相重复的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对要讲授的内容做出适当的安排。二是导入性问题。通过提出某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转入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当然,有时候基础性问题和导入性问题可以是同一的。课中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导入性的,只要精心设计,运用得当,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笔者在讲授第四章的第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先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这一句解释中哪一个词是关键词,它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在问答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辨析和排除,学生会最终选择“雇佣”一词,再通过对“雇佣”内涵的探讨,使学生对熟知的“资本主义”有一个更明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解资本主义的产生,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出现,而它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水路交通便利的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

三、规范表述与个人理解相结合

要使课堂提问在“原理”课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应做出相应的要求。在“原理”课课堂提问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虽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人的理解,但凭借的只是个人的经验和感觉,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做出分析,有些回答虽然也运用到理论,但仅停留在中学思政课的层次上;另一种倾向则是,学生面对问题能够在教材上找到答案,回答问题只是对照教材内容完整地背下来或念一遍,而不作丝毫的发挥和解释。这两种情况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好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或者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放任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得提问本身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对学生后面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课堂提问作为一种考查方式,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考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根据“原理”课的特点,应当明确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将规范表述与个人理解结合起来。

“原理”课讲述的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重要原理构成的严谨的理论体系,其中的一些提法和观点是相对确定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表述要规范,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的回答要围绕“原理”课中的相关理论展开,不能漏掉一些固定的提法和重要观点,这是学生掌握理论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学生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任何认识都可以通过今天的实践得到检验。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也许会做出正确判断,甚至还会列举事例证明这一命题的错误,但这样的回答是不够的,学生必须提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并以此做出分析,答题才算正确。对答题有了这样的要求,做出的回答才会有理论高度,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才会关注那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试图去掌握它。

学生作答除了要求表述规范外,还必须有自己的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理解正确才谈得上真正掌握。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要达到这一要求甚为不易。这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原理”课本身理论性强难以理解,学生面对问题已习惯于死记硬背或在书本上找答案。要求学生回答有自己的理解,就是要求学生在说出一定观点后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教师则关注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是否正确。在实际中,如果出现学生死记硬背和对着教材念答案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学生答完后要求学生脱离教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或者变通提问方式要求学生作答,这样就逼着学生开动脑筋来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有了这一要求,会使学生意识到要回答课堂提问没有理解作基础是难以完成的,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在原理的理解上下工夫。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原理”课的教学才能达到其目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入脑,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让学生终生受益。

四、原理概述与联系实际相结合

“原理”课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所谓融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为一体。只有通过学习形成了这种“用”的能力,才谈得上真懂和真信。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除了要求学生对一些原理的内容做出回答外,还应设置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考查他们对相关原理的掌握程度,锻炼他们运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提问,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它既可以在课中进行提问,也可以安排在课前提问,所联系的实例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列举。具体说来,它既可以是教师在讲清一个原理的基本内容后随即提供一个案例,请学生运用刚学过的原理进行分析;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前提问中提供案例,由学生寻找出上次课中最合适的原理进行分析,或者让学生首先回答某一原理的内容然后自己举例说明。这些教师都可灵活安排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回答,要求他们既要谈出对原理的理解,又要对实际问题做出合乎原理的分析。若是自己举例,要求他们尽量举出恰当的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贴近本专业知识和贴近社会实际的实例,并能进行分析。这类问题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在认真学习真正弄懂的基础上才能作答。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能够做出较为正确和极富创造性的回答,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生活体验。比如面对“请举例说明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较难联系实际的问题时,有同学举例回答说:我今天回答问题就经历了一个“平静—紧张—平静”的过程,第一阶段“平静”是因为班级人数多,老师点我回答问题的概率很小,我心情较平静,但还是有小小的不安;第二阶段“紧张”是因为我鼓起勇气站起来面对大家回答问题,担心回答不好,当然紧张;第三阶段“平静”是因为如果我答对了,老师会给我加分,而且根据老师制定的规则,凡是主动回答并答对的,老师以后是不会点我回答问题的,所以我才可以达到真正的平静。还有学生回答说人生实际上要经历“简单—复杂—简单”这样的过程,并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能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原理”课的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也促使他们改变过去那种应试的学习方式,懂得如何学好学活。

五、学生作答与教师的引导和评讲相结合

开展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借此解决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以此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不应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自回答就算完成了,它还需要教师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学生答题完成后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对那些不能正确作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

所谓教师在答题中的引导,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能作答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对答题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追问和纠正。在课堂提问的实际运用中,学生不能正确作答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通过这种引导既可以保证答题有效率和顺利地进行下去,也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如,面对“世界观就是哲学”这一命题,很多同学都能做出正确判断,但说到理由时,不少同学则认为此命题的错误在于,此“世界观”中也包含有错误的方面,只有正确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们就可以针对答题中延伸出来的问题进行追问:“哲学只是指正确的世界观吗?”“就我们的了解,你能举出反例吗?”让答题同学继续作答,或者让大家开展讨论,这就将问题引向深入,待问题澄清后再回到原问题做出正确辨析。所谓教师对学生作答的评讲,是指教师在学生作答全部完成后所作出的小结,大致指出各位同学回答中好的方面及存在的不足,如用词是否准确、观点是否全面、理解是否有偏差、例子是否恰当等,同时针对那些大家都还不能正确理解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教师评讲应当成为每一次课堂提问必经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教师的小结评讲,学生才会因为教师对问题的回答有反馈而对课堂提问更加重视起来,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评讲进一步弄清相关问题,巩固已学的知识。当然,教师要做好提问的引导和讲评工作,会对教师本身提出较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控制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尤其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弄明白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并及时做出判断,并用心记住他们的答题情况。

总之,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将课堂提问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用好做实,将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提问实际运用中,究竟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使之为教学服务,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比如其中一个问题是,目前“原理”课大多是合班上课,班大人多,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得部分学生终归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不能拿到此项平时分,多少有失公平;另一方面也使少数学生仍存在“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对课堂提问漠不关心,同时它还增加了教师对课堂提问组织和控制的难度。而实际上,人数过多不仅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开展,也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对“原理”课教学班的人数进行严格控制,这是开展好“原理”课堂提问的重要条件。另一个问题则是,开展课堂提问必定要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耗费师生在课堂上的一部分精力,“原理”课本身就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此地开展课堂提问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最终得不偿失?这就涉及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三进”关键是要进头脑,我们开展课堂教学重要的不是我们讲多少,而是学生能学多少,在教学中与其教师竭尽全力地满堂灌而学生不听或不能接受,倒不如教师讲得少而为学生所真正掌握。既然开展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将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加以坚持。当然,面对“原理”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要积极应对,“原理”课的教学不可面面俱到,讲授应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重点,做到“抓大放小”。同时课堂提问的时间也要尽量控制,每次课(即两课时90分钟)的课堂提问,一般以设计问题两到三个、占用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为宜。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2]赵晷湘.我国现阶段大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3]吴国军 张莹.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的“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11)

【作者简介】孔国保(1964- ),男,湖北浠水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党的群众路线和思政课教学研究。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结合课堂提问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