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薇
【摘 要】以广西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民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阐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总结改革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51-0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具有人文素养、高水平语言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端应用型外语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作为全国900多个英语专业办学点之一,从2011年升本就开始不断地探索既符合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实际,又突出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
广西外国语学院作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有三个方面的实际问题是课题组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不得不考虑的。一是师资队伍不够完善。专业教师近85%是年青人,其中一部分是本科毕业读了在职研究生的年轻老师,另一部分则刚刚硕士毕业不久,教学经验欠缺。虽然有15%高级职称教师,但大多都是从公办本科院校退休的老教授。35~50岁年龄层的教师缺乏,出现断层。二是生源质量不高且人数多。由于学生与家长仍然以公办大学为主要报考对象,因此学校的生源在语言的优势上与公办学校的确实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广西外国语学院是广西唯一的外语高校,学生在报考本校时仍以英语专业为主,英语专业的人数较多,每年有近200名学生,这给教学带来了机会,但也给教学质量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地域性。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市场的发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既是挑战又有机遇,如何培养符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的英语人才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
因此,课题组根据以上三个实际问题,充分考虑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手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板块的框架,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广西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自2011年就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力图寻求一条自己的道路。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课题组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为基础,确定服务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1.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发展,紧扣广西地区急需掌握多领域业务技能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的形势,同时抓住全国及世界对于广西的英语人才需求。
2.外向型、应用型、多元化。外向型强调人才的国际性,能精通英语也使用一门第二外语,有初步阅读和基本会话的能力,在东南亚国家甚至在世界上走得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应用型”强调专业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专业基础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多元化”强调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3.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专业发展方向。首先,英语专业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语言技能,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来奠定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其次,英语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意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不仅能把知识能力转化为自身实践能力,还要激发创新能力。最后,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还要对国际贸易、国际酒店或英语教育等某一个专业方向有所学习,充分将语言优势展现在专业方向中,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4.具备人文素养及了解民族文化。许多外语界专家都提出英语人才要回归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强调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英语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以构建良好道德观和价值观。另外,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通过公共课及公共选修课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以及广西本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可以为将来在国际交往中传播我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实现以上目标,课题组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项目研究小组活动、社会服务五个方面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手段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题组遵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第一,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考虑到本校生源基础实际,在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入,通过大量的听和读,来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出,同时将翻译能力培养贯穿各个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第二,建立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课题组设立了国际贸易、国际酒店、英语教育三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设置4门循序渐进的课程,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第三,优化整合部分课程。如传统的语法课程,知识点没有依托内容,课题组将该门课程纳入基础英语课程,以该课程内容为载体,进行语法学习,既保证了阅读课程的课时,又使得语法学习不再枯燥。第四,完善了翻译课程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组将突出培养翻译人才作为重点,将笔译、口译等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并结合中国—东盟经济与文化,开设东盟口译实务课程。
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优化组合,知识与能力并轨,以学生为中心。一是细化口语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年级进行基础口语训练,二年级相继开展演讲、辩论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是提高口笔译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一年级以英语听说基础技能训练为主,二年级开设口译基础知识课程,并将部分技能课融入知识课。三、四年级的口笔译教学与国际贸易、英语教育、国际酒店等相关专业的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第一,采用学生讲、老师评的方式。如英美文学课,以“课前热身题”和“课后复习题”带动学生上台讲故事,谈自己对文学人物的看法,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读讲英语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而老师的评讲以补充知识点和鼓励学生为主。第二,采用分组学习和互评的方式。基础课程基本都采用了该模式,如英语写作课,学习小组相互进行作文评分及点评,既能提高学生写和评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能认识到写作中自己的、别人的优点与不足。
在评估体系方面,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通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项目展示等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学习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只靠期末一纸成绩来定位学生学得好不好。这样的形成性评价也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避免学生只追求结果而误入歧途的情况,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二是对试卷命题进行改革,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避免过多使用记忆性的选择题。
2.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兴趣基础上开展专业活动的平台,课题组安排指导老师开发了“一个平台、两个学术型社团”,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能力和素质。一个平台是英语演讲辩论卓越学子班“Honor Class”,课题组将该班级的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结合,开展四门系列课程训练及公开演讲、辩论的展示活动,学生因此在思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而且通过该班级选拔参加区级、国家级英语口语和辩论比赛的学生已获得多个奖项。另外,在学生兴趣基础上,课题组给予指导,形成了两个英语专业的学术型社团,一个社团主要开展英语口语活动,另一个社团主要开展戏剧表演活动,学生通过这些社团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并提高了口语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
3.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加强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课题组不断增大实践学分,目前已达到总学分的17%以上。最突出的是设置了7个学分“有学分无学时”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实践活动。“有学分”意味着是被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受教师监督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完成每学年设置的校内外实习实践项目,获得学分;“无课时”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每个学期1个学分,采取项目驱动模式,设置了“英语语言能力强化月”、“莎士比亚戏剧表演”、“英语演讲”、“桂林阳朔语言能力实践活动”、“文学阅读活动”、“方向研究实践”等活动,紧扣每学期知识能力学习进程,开展相应实践活动,并安排导师指导,最后都以作品展示的形式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现代技术操作能力。
4.项目研究小组活动。课题组以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积极参与“大创项目”课题组研究,并安排导师跟踪指导。学生不仅对专业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在项目研究中慢慢确立了学习研究方向,到四年级时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已经明确,甚至已经公开发表,并且多以实践研究为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学生的“大创项目”多来自相关研究的老师项目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如2012年、2013年的国家级“大创项目”均以英语演讲辩论卓越学子班“Honor Class”为平台,研究思辨能力提高的方法,以及培养思辨能力的模式等。这样的研究也推动了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发展,老师和同学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5.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检验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服务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英语专业曾组织学生参加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服务、寒暑假“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广西留守儿童辅导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三)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本专业青年教师比例偏多、经验不足的弱点,学院发挥教授的积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挑重担,不断学习,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第一,教授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在专业课程中带领和指导年轻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时带头负责各个教学研究团队,如英语基础课程研究、实践课程教学研究、口译教学研究、国际贸易课程模块研究、国际酒店课程模块研究、外语教学教育课程模块研究等。第二,以老带新,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教授们通过集体听课、评课,给予年轻教师教学指导,同时通过教学研究团队的协作,指导轻青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第三,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有博士1名,并积极组建了翻译研究团队,同时,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学术会议及专业竞赛等活动,以提高个人教研能力。
(下转第60页)(上接第52页)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自2011年至今,课题组不断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建成了较为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厚基础、广方向、强实践”为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专业方向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民族文化内涵,第二,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参加区级、国家级的英语竞赛获得了多个奖项。截至2015年,学生获奖超过65项,其中国家级15项,区级50项。例如:2012年获得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华南赛区三等奖,2013年获得外研社杯广西赛区特等奖,2014年获得21世纪可口可乐杯广西赛区特等奖,等等。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1个,区级项目7个,2013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1个,区级3个。
第三,教师队伍得到改善和优化。初步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趋于合理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师梯队。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上升至100%。确定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数名课程教授及博士1名,高级职称人才已达到30%以上。英语专业教师承担了多项区级社科及教改项目,公开发表论文数量也逐年上升。
总之,广西外国语学院不断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从夯实学生基础、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改革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英语专业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英语专业基础还不扎实,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经验不足、科研经验不足、高水平科研成果少等。目前国家即将颁布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我们下一步开展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英语专业应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学管理,以培养广西地区高水平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M]. 2000
[2]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3]王守仁,朱刚,王文宇.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4]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
[5]张绍杰.践行开放性、融合型、多元观的外语人才培养理念[J].现代外语,2015(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258);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59)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