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秋
浅析堂吉·诃德和桑丘人物形象的互补性
■徐仲秋
堂吉诃德和桑丘,作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的一号和二号主人公,多年来,读者大多只是单纯地把主仆两人的关系建立在一个对照性的结构中。这种对照性结构其实只反映了人物性格的静态层面。如果用深入的眼光来看,就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和桑丘性格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他们的冒险游行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真实的西班牙社会,而这一残酷的现实社会的塑造背后,蕴含着作者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作家的写作初衷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然而,小说实际上产生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成为一部全面反映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著名作品。
杨绛先生曾说到,小说中桑丘是作为堂吉诃德的对立面出现的,从本质上说他代表了与他们所处的理想社会相对立的现实社会。这种对比关系最深层的表现则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比。以下的这段对话,尤其可以表现这种对立:
桑丘说:“先生,一个人心境不好,大家就议论说:‘某人不知是怎么回事儿,不吃不喝,也不睡觉,问他什么,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准是着魔了。’这句话不错吧?可见着魔的人不吃不喝不睡觉,也不干我刚才说的那件生理上的要事。如果像您这样急着要干那事,如果喝就喝,吃就吃,问什么都回答,那就是没有着魔。 ”
堂吉诃德答道:“桑丘,你说得对。可是我跟你讲过,着魔有多种多样,说不定换了时代就改变了方式。尽管从前着了魔就不干我要干的事,现在却行得都干了。一时有一时的习惯,没什么可说的,也不能凭这个来论断。反正我心里有数,知道自己是着了魔,因此也就心安理得。如果我认为自己并没有着魔,却偷懒怕事,随人家关在笼里,对急等着我去救苦救难的可怜人不理不睬,我的良心就沉重得很了。 ”
桑丘答道:“可是我说呀,您最好试验一番,就证据确凿,死心塌地了。您试试走出这个笼子;我一定尽力帮忙,甚至拉您出来。您再试试骑上您这匹好马驾骍难得;照它这样垂头丧气,好像也着魔了。然后咱们俩再去探奇冒险,碰碰运气。碰上了钉子再回笼子也不迟。假如您倒足了霉,或者我糊涂头顶,我说的办法不成功,那么,我凭一个忠心好侍从的信义向您保证,我一定进笼来陪您。”
堂吉诃德即使被关进牛车,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着魔”,自己的“错误”,他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理想的骑士世界里难以自拔,连桑丘的劝阻都听不进去。而桑丘却真实地反映了他从实际出发的性格特点,从人的正常生理需求,试图劝说主人暂时妥协,以便满足最实际的需要。虽然说塞万提斯设置这一情节,还有可能出于别的考虑,但是这一段却也是能够明显反映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比关系。而这种对比关系,也是《堂吉诃德》留给读者们最主要的人物之间的印象。
尽管桑丘和堂吉诃德主仆两人的关系被建立在一个对照性的结构中,但是这种结构只表现了人物性格的浅层面,或者说是静态的层面,如果用更深入的视角来看,读者就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和桑丘性格的互补性。
具体说来,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互补的关系一直维系在一个具有一定距离感的生活中。堂吉诃德在一点点地不自觉地塑造着适合他头脑中的理想世界的桑丘,桑丘也在不自主地耳濡目染的适应中接受主人的世界,最后他带着现实的眼光进入了堂吉诃德的理想世界中去。桑丘潘沙的巨大转变,不得不说是在这一路上的冒险中从堂吉诃德的优良品质和思想中汲取营养,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对桑丘潘沙的性格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桑丘积极参与堂吉诃德的世界的角度来看,这种以傻瓜为主色又兼有灵活性的仆人形象,不仅促成了桑丘向堂吉诃德的理想世界的迈进,也形成了他对那个理想世界的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延伸。
堂吉诃是一个身穿古代甲胄、将幻想当现实的喜剧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受到历史嘲弄的悲剧人物。但是,堂吉诃德也有自身的优点。他认为吃苦挨打,是游侠骑士的本份;经过种种锻炼,他变得越加勇敢坚毅,温文有礼。虽然最终败在了别人的手里,却战胜了自我。战胜自我,是人文主义极力宣扬的思想。人的可贵就在于有理性,有自由意志。堂吉诃德经常赞扬意志的自由,自己的命运由自己决定,这些都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思想。但是,作为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身上最主要的悲剧特点就是他的疯狂,绝对的理想主义,这源于骑士小说在那个“不合适的时代”对他的毒害。他对骑士小说的沉迷,对理想的骑士精神的向往,与当时的黑暗的西班牙社会格格不入,堂吉诃德在现实中落入了困境。堂吉诃德处处以救苦、扶危、济难为己任,因为“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这才要“建立骑士道”,“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世界上来,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履行锄强扶弱的誓愿”。很显然,他所谓的游侠骑士是历史上或现实中从未有过的、也绝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堂吉诃德的这种疯狂,这种“非理性地孤注一掷”让他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
但是,在桑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以至于到最后,他开始从自己的屡战屡败中思考原因,开始冷静地面对现实,从原来的埋头于骑士文学、理想主义世界中的疯狂状态开始勇敢正视现实、接受并应对现实,这也是堂吉·诃德受这种他和桑丘的这种互补性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显的改变。
堂吉诃德和桑丘性格互补性,让他们各自从自己所在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世界向对方的世界迈进,从绝对的理想和绝对的现实向理想兼有现实、现实兼具理想的状态转换,这种互补性的性格关系的构建,对于作者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对人的迫害、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塞万提斯把严肃和可笑,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与庸俗和伟大的美丽的东西交融在一起,让堂吉诃德和桑丘角色的互补性通过他们的旅行中逐渐展开,应该是有更深层的用意。他们的冒险之旅实质上是对各自需要的追寻之路——堂吉诃德追求自我的才能的实现、桑丘追求迅速脱贫致富的需要。他们各自怀着不同的“理想”踏上旅途,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对于堂吉诃德来说,造成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错位。 正如文学史评价的那样:“堂吉诃德先生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堂吉诃德先生,无论他怎样挥动长矛,‘旧的骑士制度是绝不会复活了。’”他所代表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也如同它们所依附的封建制度一样将永远成为历史。在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思想占据了思想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堂吉诃德却幻想重建封建时代的社会理想,恢复过时的骑士制度,这必然形成了巨大的讽刺。对于桑丘来说,迫于生活的压力,追随堂吉诃德外出冒险,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他和堂吉诃德一路上的经历,像一本大百科全书,真切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面貌。
塞万提斯通过设置了两位相互之间既具有对比性,又具有互补性的主人公,在他们的冒险游行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真实的西班牙社会。读者在见识了小说幽默背后的残酷现实之后,也从中发掘到了塞万提斯重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在锈迹斑斑的现实中,读者看到了西班牙社会的黑暗腐朽。但是读者更在这两个疯狂和滑稽的主人公身上看到了闪烁着光芒的人文主义思想。
(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