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2015-08-09 01:47陆若飞施海辉葛沈雨
当代医学 2015年31期
关键词:消化道腹膜淋巴结

陆若飞 施海辉 葛沈雨

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陆若飞 施海辉 葛沈雨

目的 探析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价值。方法 选取50例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均采取动脉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选择的药物为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生存率、缓解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及淋巴结大小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介入手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前淋巴结大小为(22.5±5.3)cm2,治疗后为(10.3±2.5)cm2,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患者5例,部分缓解患者38例,较为稳定患者4例,进展患者3例,总有效率为86%;随访半年和1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4%(42/50)、72%(36/50)。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60.23±3.21),治疗后为(68.01±5.66),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采取动脉介入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有效,但目前临床上对该治疗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动脉介入;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临床疗效

在临床上,消化道肿瘤晚期大多存在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情况,采取手术切除的风险性较高,因此,临床治疗上以姑息治疗为主,而采取单纯的放疗疗效欠佳,联合化疗方式常使患者的不良反应较为严重,身体难以承受,致使治疗很难进行下去[1]。动脉介入化疗由于治疗效果较好,属于微创的治疗方式,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因此,已成为很多种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对于动脉介入治疗该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收治的50例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5.4±4.5)岁。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的预计生存期均在3个月以上;无动脉介入治疗史;无手术指征;影像学检查显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2个相互垂直的淋巴结最大直径的乘积超过16cm2;均符合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患者,无禁忌证患者。

1.2 方法

1.2.1 选择的药物 注射用奥沙利铂(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1)规格:每支50mg,剂量为130mg/m2,加入250~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输注。5氟尿嘧啶(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106)规格:每支250mg,按体表面积300~500mg/(m2·d)。

1.2.2 治疗方法 采取Seldinger法将5F导管置于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内,做膈动脉造影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寻找肿瘤血供动脉,使用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将5F导管置于肿瘤供血动脉,再将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注入其中,术后加压包扎手术部位;每隔1个月治疗1次,若肿瘤依然存在,应继续治疗,不少于3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动脉介入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MRI或CT的检查,对比治疗前后影像学上的2个相互垂直淋巴结最大直径的乘积改变情况。判定标准采取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2009年)[2],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患者病灶全部消失并维持1个月;PR:患者病灶长径综合变化缩小30%以上,并维持1个月;SD:患者病灶缩小,但未达到PR情况胡哦哦病灶增加但为达到疾病进展;PD:患者病灶长径综合增加20%以上,或出现新的病灶。有效率(RR)=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术后随访半年、1年的生存率进行判断;方法以患者来院复查的结果为主,并辅以电话等方式进行。

1.4 生活质量评价 参照Karnofsky标准进行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3]。

1.5 不良反应 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Ⅰ~Ⅳ)进行评价[4]。

1.6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治疗效果 介入手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术前和治疗1个月后均采取MRI或CT检查,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淋巴结大小为(22.5±5.3)cm2,治疗后为(10.3±2.5)cm2,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患者5例,部分缓解患者38例,稳定患者4例,进展患者3例,其总有效率为86%;随访半年和1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4%(42/50)、72%(36/50);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60.23±3.21),治疗后为(68.01±5.66),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50例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Ⅲ~Ⅳ级的不良反应,其中,4例患者白细胞降低,3例患者血小板降低,2例患者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27例患者发热,其中17例患者为Ⅰ度发热,经过对症治疗后无其他不良反应,10例患者Ⅱ度发热,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见表1。

表1 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n)

3 讨论

临床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以消化道肿瘤转移率为最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腰背部放射痛,并随着临床症状的不断发展,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原因主要是由于淋巴结肿大进而压迫淋巴管和消化道,对患者进行全身的化疗治疗,很难达到淋巴结系统,对于局部的控制率较低,且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局部放疗同时也会因为后腹膜淋巴结周围的正常组织对放射线比较敏感进而影响治疗效果[5]。而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插管到肿瘤供血动脉进行用药,药物的局部浓度较高,也提升了与药物接触的时间,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淋巴结大小为(22.5±5.3)cm2,治疗后为(10.3±2.5)cm2,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现腹部胀痛的情况是由于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引起,因此,经过治疗后淋巴结的大小改善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该结果表明,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效果比较理想。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患者5例,部分缓解患者38例,较为稳定患者4例,进展患者3例,其总有效率为86%,这与赵睿等[6]研究中的放疗等治疗方式比较,该方法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是缓解,有可能是因为腹膜后位置较深,以末梢血供为主,因此药物的浓度可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治疗前各患者的淋巴结大小不一,可能在缩小程度类似的状况下,还存在更加长大的淋巴结;另外,原发肿瘤对介入治疗不敏感,进而继发病灶也常与其相似。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延长生存期限是非常重要的治疗目标,本研究对患者随访半年和1年,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84%(42/50)、72%(36/50),与李晓军等[7]研究中的放疗等方式比较,该方法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限。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而言,不仅生存率重要,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为(60.23±3.21),治疗后为(68.01±5.66),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作用的,这与孔凡良等[8]研究的结果一致,也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中,5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中,9例患者出现Ⅲ~Ⅳ级的不良反应,其中,4例患者白细胞降低,3例患者血小板降低,2例患者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27例患者发热,其中14例患者为Ⅰ度发热,经过对症治疗后无其他不良反应,8例患者Ⅱ度发热,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并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说明该方式安全性是较好的。

综上所述,采取动脉介入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有效,但目前临床上对该治疗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罗登,黄华,路明亮,等.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0):1191-1195.

[2] 王银玲,王亿龙,王齐晖,等.腹腔冲洗液BNIP3基因甲基化与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及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10):934-936.

[3] 杨梅琳,康玉,洪珊珊,等.不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能力的卵巢癌细胞小RNA(miRNA)表达差异[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4):476-482.

[4] 徐高亮,陈小娟.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J].青岛医药卫生,2014,46(1):35-36.

[5] 陈凯,赵冀,邓小凡,等.罕见肝细胞癌侵犯胰头、十二指肠伴门腔间隙、肠系膜上血管后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11):865-866.

[6] 赵睿,马玲.Ⅲc期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408-1409.

[7] 李晓军,邓凯.18F-FDG PET-CT在诊断卵巢癌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6):644-645.

[8] 孔凡良,蒋英俊,李成发,等.高强度超声聚焦热疗序贯FOLFOX-4方案治疗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J].肿瘤学杂志,2013,19(11):838-8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1.043

江苏 226200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 (陆若飞 施海辉 葛沈雨)

猜你喜欢
消化道腹膜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