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整肃吏治:平冤用贤,正本清源

2015-08-08 20:10李仕权
月读 2015年8期
关键词:汉宣帝吏治俸禄

李仕权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大破大立,功绩卓著,然而,在他统治中后期,由于战争太久,拖累了国民经济,几大昏招对国家伤害甚大:算缗、告缗、不告缗,让全国的中产几乎悉数破产;盐铁酒官营,追求进度,不顾质量,官商勾结腐败严重;大肆重用酷吏,败坏民风,流民剧增,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总之,汉武帝早期到中期,西汉王朝步步走向鼎盛;到了晚期,形势却急转直下。司马迁评价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曾孙,历经磨难才登上皇位。他大力改革,既学汉文帝休养生息,又学汉武帝霹雳手段,“以霸王道杂之”,兼具汉文帝和汉武帝两帝之长,力避两帝之短,文治武功,皆有大成。

治大国如烹小鲜。最厉害的厨子,不是用山珍海味做满汉全席,而是把已经串味的饭菜给正过味来。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个

厨子。

那么,在吏治方面,汉宣帝是怎样“标本兼治”、正本清源的呢?

正本清源,从“打老虎”、平冤狱开始

改革,正本清源,通常从反腐“打老虎”开始,汉宣帝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打老虎”能最快立竿见影,能最快赢得民心,能最快赢得主动。

汉宣帝打的第一个“大老虎”,是位高权重名列九卿之一的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在尊立汉宣帝时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叫作“决疑定策”①,因此被汉宣帝封为阳成侯,出任大司农一职,主管全国财政。这可是一个大肥差,田延年也确实是把这个岗位当作大肥差对待的,结果就倒在了这个大肥差上。事情是这样的:

话说汉宣帝的前任汉昭帝年纪轻轻就忽然去世了,皇室事先并没有预备好修造陵墓的物资,所以非常着急。而茂陵的富户焦氏、贾氏等人,曾经花费了几千万钱,收购了大量用于修造陵墓的物资。焦氏、贾氏以为这次能卖个好价钱发笔横财,谁知高兴得太早,田延年不仅不肯花钱从他们手里购买,反而生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上奏皇帝,指焦氏、贾氏等商人蓄积建陵物资为非法勾当,应该全部予以没收。于是,焦氏、贾氏赔了个血本无归。

但这些富户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吃亏之后,就盯上了田延年,出钱找人调查田延年的罪行,伺机报复。

而田延年也确实就是个贪官。一边厢,他借诏令没收商人的东西,似乎是替政府省钱;但另一边厢,他却凭借手中的财政大权,大做手脚,大肆贪污。为汉昭帝修建陵墓,要用大量的沙土,运输沙土又需要大量租用民间的牛车。拉一车沙土,要付给百姓一定数量的租金,田延年虚报账目,每车沙土都虚报两倍租金。陵墓修完,运送沙土的租金共花了六千万钱,其中三千万钱进了田延年私人的

口袋。

焦氏、贾氏两家花了不少钱,终于掌握了田延年贪赃枉法的真凭实据,于是上书告发。汉宣帝下诏,命丞相彻查这宗贪污大案。有大臣以“春秋之义,以功覆过”为理由,为田延年说情,不过汉宣帝并不以为然,派人传话要田延年到廷尉那里去受审,田延年畏罪自杀。

田延年并不是汉宣帝打掉的唯一“大老虎”,实际上,汉宣帝对贪污腐败向来毫不手软,“拍苍蝇”一直不断,“打老虎”也一直

不停。

腐败往往跟冤狱相伴生,由于汉宣帝有过牢狱之灾的经历,所以对冤狱深恶痛绝。“打老虎”之后,力矫严酷、平理冤狱,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汉宣帝的关注重点。

重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是汉武帝后期的弊政之一。当时的刑罚,严苛到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步。何以至此?因为当时流行酷吏,负责判案的官吏把苛刻当作严明,从而博得“公正”的美誉,但这绝不是真正的公正——由于公正断案往往会给自己招惹麻烦,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们索性就把案犯置于死地,这样做,并不是判案官吏恨人之切,而只是他们自保的办法。汉武帝晚年,虽然下了轮台罪己诏书,但刑罚深刻、重用酷吏之风积重难返,一时并未得到解决。汉昭帝时期,大将军霍光为防止大臣争权,仍遵循汉武帝时的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所以官吏们都把严酷当作本事能耐。

汉宣帝即位后,着力改变这样的局面。当时的河南太守严延年,在打击豪强、扶助贫弱方面功劳不小,但他过分任用刑罚,不择手段,他治下的河南郡,每年到了冬天,就会把所属各县的囚犯集中到郡府门口,杀头处斩,往往流血数里,恐怖之极。因此,河南郡的人都称他为“屠伯”。严延年过于严酷,杀戮太重,连他的母亲都愤然数落他的罪过,并预言:“天道神明,杀人太多的人必遭报应,我不愿在我老年时看见我的儿子受刑被杀戮!我走了!离开你,回到东海郡,等待你的丧期到达。”一年多以后,严延年果然被汉宣帝查处,被处斩弃市。

处理了严延年,汉宣帝琢磨:一个接一个地去处理酷吏也不是个办法,于是想到几个不错的法子,着力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首先,专设廷尉平。以往判案,各个郡的太守签署了就算是终审拍板了,冤假错案还真不少。汉宣帝派廷尉参与各郡的司法事务,专门增设四名廷尉平官员,帮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所有死刑判决,必须由廷尉复核才能生效,类似于现在的最高法收回死刑复核权。

其次,恢复文景时期“平狱缓刑”的政策。汉宣帝亲政后不久,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为公正判案做表率,并尽力平缓刑罚。据统计,汉宣帝每年平缓死囚达千人,而在这方面贡献突出的狱吏也会得到提拔和重用。

再次,废除不合理律令。如地节四年(前66),下令解除“首匿”罪;元康二年(前64),下诏免除触犯他名讳之人的罪;元康四年(前62),下令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五凤二年(前56),下令解除关于乡民相贺的禁令……另外,还多次大赦天下。其中,“首匿法”是指在打击逃亡犯本人的同时,还要惩罚逃亡犯的藏匿者。汉宣帝下令,子女藏匿父母,妻子藏匿丈夫,这样的情形都在人伦情理之中,无需

连坐。

“打老虎”、矫严酷、平冤狱,果然立竿见影,全国上下一片叫好,汉宣帝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主动。

正本清源,在选贤良、明奖惩中深化

“打老虎”、矫严酷、平冤狱,虽然立竿见影,但汉宣帝明白,这只是治标。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早年的民间生活经历,让汉宣帝更了解社会实情,更知晓民间疾苦,深深懂得吏治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治本,必须从根本上整顿吏治,这就成为汉宣帝推行的正本清源式改革的重点。

整顿吏治,先从慎重选拔良吏着手。

自幼生活在民间的汉宣帝,对汉武帝晚年以来地方官吏的“酷暴”深有体验,在此基础上,他意识到:一个地方治理得好坏,百姓能否安居乐业,一方官员贤能与否至关重要。所以,他对于地方长官和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先由大臣举荐,接着进行廷推,然后择日亲自召见,仔细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再做定夺。汉宣帝“慎选龚遂”,就是严格选拔良吏的典型案例。

汉宣帝在位时,渤海附近郡县闹灾荒,饥民纷纷起来造反,太守也没有办法。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向汉宣帝推荐了龚遂。汉宣帝决定亲自考察一下龚遂的人品和能力。

刚见龚遂时,汉宣帝显然有些失望。当时的龚遂已经70多岁了,貌不惊人,又矮又小,汉宣帝担心他不能称职,问道:“渤海郡法律废弛,饥民作乱,我很担忧,你准备怎么处理盗贼?”龚遂回答:“渤海远离京师,没有称职的官吏去安抚,百姓饥寒交迫,不得已做了不该做的事,并不是真正的盗贼。就好比陛下的子民拿着兵器在水塘中戏耍罢了,并不是真心叛乱。如今陛下是让我安抚他们呢,还是让我镇压他们呢?”汉宣帝听后心头微微一惊,觉得他出语不凡,于是说:“选用贤良,当然是让你安抚百姓。”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乱民就像理一团乱麻绳一样,心急不得,要有耐心才能治理好。我请求丞相和御史大夫不要过于束缚我,多给些自由裁量权,让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汉宣帝觉得龚遂说得很对,额外赏赐黄金,派他赴任。果然,龚遂不负厚望,把渤海治理得很好。很快,渤海郡中积蓄充实,官吏和百姓都安居乐业殷实富裕,诉讼案件也没有了。

整顿吏治,再从加强绩效考核发力。

“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汉宣帝深知官员考核的重要性,因此在诏令中反复强调。

一直以来,官员俸禄体系都是“垂直薪酬”制度,一级官员严格对应一级俸禄。汉朝官制,三公最高,俸禄是一万石;九卿次之,俸禄是中二千石;以下还有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官员为了获得更高的俸禄,只能升官,于是很多官员往往把精力花在怎么升官“往上爬”方面,而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为民众服务的激情却远远不够。但往上一级的官职数量是有限的、稀缺的,不可能大量增加,如何既不升官又能调动官员的激情和积极性?这是让历代君王头大的一件事,但汉宣帝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宽带薪酬”。

对表现优异而又提拔不了的地方官员,汉宣帝双管齐下,用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的办法进行嘉奖:物质奖励方面,在原有的薪俸基础上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精神激励方面,颁布诏书在全国通令嘉奖,甚至赐爵至关内侯。总之,就是使表现优异的官员享受到政治名誉与经济利益双重激励。

胶东国丞相王成在“考绩”中被认为安抚了大量流民,功劳很大,汉宣帝就颁布诏令在全国褒奖,并把俸禄从“二千石”提高到“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另外一位功臣黄霸,曾经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汉宣帝下诏称赞,并给予“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按照常规,郡太守的俸禄高者为“二千石”,低者可至“八百石”,而王成、黄霸实际享受的“中二千石”俸禄,与朝廷九卿持平,仅次于三公。

相比于以往的“垂直薪酬”,汉宣帝的“宽带薪酬”有明显优点:虽然官员的职务没有得到升迁,但是利益得到保障,待遇得以改善,政绩得到肯定,不仅对当事人有安抚和激励作用,而且可以给后来者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举措刺激了政风吏治的改善,大量良吏、循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治理“合人心”,得到时人

好评。

在“宽带薪酬”的基础上,汉宣帝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包括奖惩制度。他多次下诏,严格执行“五日一听事”制度,也就是加强对二千石官员的考核管理,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视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优秀的进行奖励,称职的进行鼓励,失职的进行处罚。

在汉宣帝执政的24年中,他不仅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也十分重视其他职能部门官吏的选拔,先后六次下诏要求地方官吏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另外,查阅汉宣帝一朝高级官吏的身世,不少是从基层小吏起步的。如位列三公的丙吉、于定国出身狱吏,魏相、张敞曾经做过郡卒吏,赵广汉担任过郡吏,尹翁归也是狱小吏出身。

汉宣帝在吏治领域正本清源,对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久久为功,终于革除了长期以来地方吏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选任了一批勤于吏事、廉洁奉公、为民兴利除害的“良吏”,为后世所称道,也为中兴汉室奠定了基础。

反腐败、矫严酷、平冤狱、整吏治,使得自汉武帝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严重社会危机得以平息,社会从动荡中又逐渐走向稳定。

(选自《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中信出版社。有删节。作者现为《人民日报》头版副主编)

猜你喜欢
汉宣帝吏治俸禄
出土秦简所见秦的君臣奏对
俸禄的标准
救人一命最重要
张安世救人
孙中山的吏治思想与实践
救人一命最重要
古代官员“俸禄”有多少
救人一命最重要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况钟为官之道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