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5-08-08 17:15黄伙发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林下经济经营模式问题

黄伙发

摘 要:三明市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已初见成效。该文系统分析了三明市发展较为成功的6种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包括林下种植型(林药、林菜、林油和林菌)、林下养殖型(林禽、林兽)、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根据目前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适合该市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福建省林下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林下经济;经营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4-14-04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资源为依托,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森林旅游业的一种经济模式[1]。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鼓励生态公益林林权所有者开展林下套种药用植物、食用菌,利用林间空地种植珍贵树木、竹子和生物质能源树种,利用景观资源发展森林人家等生态旅游,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对依法设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三免三补三优先”,在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根据林改发展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2012年7月30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2]和2012年9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迅猛。

三明市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林下经济非常有利。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三明林业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力争使林下产业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径和林业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全面推进当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在总结三明市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其经营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以期为三明市乃至福建省今后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三明市林产业的基本情况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福建集体林业最为发达的地方,也是全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最早、改革制度绩效最好的地方之一,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的典型示范区域。目前三明市现有林地面积189.5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2.2%,森林面积174.8万hm2,森林蓄积量1.65亿m3,森林覆盖率达75.9%。近年来,三明市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2014年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7.9万hm2,年产值135亿元。其中林下种植经营面积5.8万hm2;林下养殖经营面积1万hm2;林下采集加工经营面积9万hm2;森林景观旅游经营面积2.1万hm2,仅2014年就新建基地0.75万hm2,省级示范县7个。

2 三明市林下经济种植主要发展模式

本文基于三明市独特的地理地貌及气候条件,经综合分析,认为现今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较成功的可细分为4大类6个亚类(经营模式)。其中林下种植有林药、林菜、林油和林菌4个亚类,林下养殖有林禽和林兽2个亚类,另2类分别是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

2.1 林下种植

2.1.1 林药经营模式 林药经营模式是指在林下培育、经营植物药材的一种利用方式[1,3]。据统计,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有草珊瑚、黄精和金线莲等20多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67万hm2,林下种植业蓬勃发展。例如,三元区草珊瑚基地,2009年7月,三元区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中国草珊瑚之乡”称号,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2009年9月,依托草珊瑚基地建设,三元区被确定为福建省5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之一;2012年12月,三元草珊瑚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绿都公司获得国家中药材GAP认证。草珊瑚已成为三元区的“地标”和著名品牌。三明梅列区以福建万家药业有

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年可供黄精种苗300万株。2014年梅列区黄精种值总面积300hm2,总产量1 000t,总产值600万元,其主要发展形式为”龙头企业+农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龙头企业种值面积106.67hm2,其余大多分布在广大散户上,黄精已成为梅列区林下经济的中流砥柱。2011年7月,梅列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黄精之乡”荣誉称号;2012年2月,黄精产品荣获“2011年福建省品牌产品”称号;明溪县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1 666.67hm2,重点依托福建南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辐射周边农户600多户;永安市林下仿野生种植金线莲超过40hm2,重点依托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年产值2 500万元,经济效益良好;将乐县林下种植金银花266.67hm2,重点依托福建榕华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辐射带动300多户农户,年产值4 000多万元,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2.1.2 林菜经营模式 林菜经营模式是指在林相较好的林下立体化种植喜阴蔬菜,收成后的蔬菜具有纯天然、环保、健康、绿色等特点,市场价格较高[4-5]。近年来,三明尤溪县在实施省发改委农业品牌良种工程《尤溪县良种繁育场福佑佛手瓜良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项目中,推广福佑佛手瓜超过1 333.33hm2并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年实现产量超2 800kg/667m2,产值超过2 600元/667m2。福佑佛手瓜是尤溪县农科所、良种场从尤溪县地方佛手瓜群体中选育而成,2012年4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优点是前期产量高、上市时期档期好、经济价值高,适宜在福建省中高海拔山区推广。

2.1.3 林油经营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油茶为主。近年来,三明市通过实施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福建省现代农业(油茶)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油茶产业蓬勃发展。例如,尤溪县重点实施油茶产业发展,全面强化政策扶持,推进油茶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精品化、科技化发展。同时,加大技术推广与服务力度,建立油茶培育示范基地,发展油茶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动引领油茶培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1.7万hm2,年产茶油1 800t,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0%。尤溪县油茶龙头企业沈郎公司,建设年产油茶6 000t、茶皂素450t的油茶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线,荣获“全国油茶产业重点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宁化是油茶传统产区,也是全国油茶主产区和油茶最适宜栽培区之一,主要优质油茶品种有龙眼茶、红皮桃茶、赣无系列、广西芩溪软枝油茶系列和闽43、闽48、闽60油茶系列,均为国家和省审定的油茶良种。油茶林面积从2001年的0.54万hm2发展到现在的0.97万hm2。境内的“淮土茶油”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清流油茶林资源丰富,已有超过2 000a的种植历史。清流油茶品种主要有寒露籽即龙眼茶(又称珍珠茶)、霜降籽即桃李茶、立冬籽即大茶梨等几种,其中龙眼茶被省油茶种苗攻关项目组认定为优良农家品种,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现有9利和永得里两家茶油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精制茶油、精制茶粉、茶粕等产品,年生产茶油1 454t,茶籽粉2 100t,茶皂粉1 200t,精制茶皂粉1 000t,产值8 450万元。2006年,“9利”牌茶籽油于通过了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多项有机认证,“9利”牌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永得里食品有限公司与武汉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清流县茶籽油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形成天然食用油(茶籽油)、生物药业(壬二酸)、洗涤日化(茶皂素)、有机肥料(茶饼肥)四大产业链。

2.1.4 林菌经营模式 林菌经营模式即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培模式[1,6]。目前三明市林菌主要品种有红菇、黑木耳、香菇等,通过封山育林、喷洒农家肥等措施,促进食用菌的生长。例如,大田县大力扶持8家红菇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达1 500人,年产量0.2万t,产值1 000万元。目前,当地发展红菇重点以以东风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年总产量达超过3 000kg,产值450多万元;同时,泰宁县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科学划定红菇天然生境保护地2 133.33万hm2,投资1 100万元,年产值1.4亿

元。另外,清流县、明溪县、宁化县等红菇产业发展也颇具特色,已成为当地林农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2 林下养殖

2.2.1 林禽经营模式 近年来,三明市清流县大力发展孔雀养殖,重点依托福建大自然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主要养殖品种为印度蓝孔雀,并积极开发孔雀养殖产业链条,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蓝孔雀养殖基地;泰宁县林下养殖金湖乌凤鸡。泰宁“金湖乌凤鸡”于200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2年确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金湖乌凤鸡”成为了泰宁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了市级龙头企业泰宁县山天畜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专业养殖户参与养殖,带动全县乌凤鸡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至2014年,全县有养殖专业户65户,繁育鸡苗134万只,养殖出栏成品鸡达120.6万只,产值4 824万元,“金湖乌凤鸡”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永安市也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辖区贡川镇因“贡鸡”养殖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山地鸡养殖基地,并于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贡鸡第一镇”的荣誉称号。

2.2.2 林兽经营模式 三明市目前林下林兽养殖主要品种有黄羊、梅花鹿等。例如,清流县依托当地良好的森林资源,林下养殖黄羊面积达1 333.33hm2,年饲养黄羊数量5.2万头,年产值6 000万元;泰宁县重点依托大自然梅花鹿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梅花鹿400多只,涉及林下放养面积约13.33hm2,并取得国家林业局核发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目前已成为三明市最大的梅花鹿驯养基地。

2.3 相关产品采集加工 三明市相关产品采集加工主要有野生食用菌、竹笋、松脂等。据调查统计,2014年三明市食用菌培数量为6.19亿袋,总产量25.26万t,产值达17.25亿元。三明市拥有竹林面积30.87万hm2,其中丰产竹林面积8.67万hm2,竹产品及竹笋采集加工产值达91.1亿元。2014年新培育丰产竹林基地0.75万hm2,产值127亿元,新增竹专业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2家。永安市建成全省最大的闽竹交易中心。松脂采集基地面积1 130hm2,产值231.09万元,主要分布在永安、宁化、大田、沙县、清流等县。

2.4 森林景观利用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是指充分利用林区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游客们提供观光和度假等特色产品,尽可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旅游形式[7]。三明市较为有名森林旅游有“三明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明溪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乐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建宁金铙山”等。目前全市已建立森林人家6hm2,森林旅游类经营面积1.1万hm2,实现年产值1亿元。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 林下經济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方式,由于缺乏宣传,很多人至今还不甚了解,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指望政府组织、财政补贴、怕担风险,对发展林下经济尚处于等待观望阶段,影响了林下经济的发展速度。目前三明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比重还很小,林下利用率较低,参与林下经营的农户有限。从全市现有情况来看,部分县尚未形成特色林下经济。同时,大多数农户以个人种植、养殖为主,只是仅仅依靠自家山地、田地、渔塘、水库等进行小规模的发展。

3.2 经营管理水平粗放,科技含量低 多数经营主在小规模的林下种殖和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家禽养殖方面,如鸡、鸭子、鱼、免等,基本上都是承传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没有按照科学养殖技术,管理不到位,没有合理计算成本,饲养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林下种植如林菌、林药经营模式因科技含量较高,不是简单的农户家庭经营就能够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多数家庭经营单位受限于科技水平,加上又没有专业管护队伍,管理不到位,即便是种植了成千上万亩,也因成活率不高,效益不尽人意。

3.3 资金缺乏,投融资比例不高 尽管大多数林农对发展林下经济都持乐观态度,但是由于缺乏投资资金,又无融资渠道,许多林农单凭个人及家庭亲戚一起混合经营,加上未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常识,在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投资规模一直无法扩大,难以做大、做

强。另外,三明市现有林下产品深加工企业不多,比如竹笋采集附加值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工,延伸产业链。另外,林下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紧缺,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有一些企业和有一定实力的个体户到现场考察后,因租用林地问题难以解决,只好放弃,这些均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4 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林下经济绩效管理工作 为推进林下经济工作的有序开展,取得实效,三明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具体制订林下经济项目创建工作年度绩效考评办法,针对项目的组织领导、发展规划、投资规模、项目进展、建设质量、资金到位、建设成效,林下经济产品质量,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及时总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推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分管部门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按要求实施的示范基地给予通报批评,并建立退出机制。

4.2 出台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政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把发展林下经济摆上当前林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发展林下经济,要把林下经济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抓,同时,要求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机关部门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支持当地林下经济。为切实抓好林下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要专门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林下经济,设立综合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安排,并出台相关扶持发展政策。如配套省上项目扶持政策,对林下经济发展好、带动规模大、经济效益佳的企业和农户实行“以奖代补”予以奖励,对引进外资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持有林权所有证者实行“林权抵押贷款方式”和“税金减免方式”等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4.3 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为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必须依靠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进一步扩大配套资金、自筹资金的投入,千方百计地拓宽投资渠道,保障示范基地建设足额投入。一是示范基地建设优先享受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水利专项等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工商资本和台商、外商到三明市投资兴业,充分利用其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带动三明市林下产业升级换代;三是地方政府应从行业专项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示范基地建设,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4.4 提高科学种养植水平 大力推广三明市林下高效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保障林下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种养殖业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产业,要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产业科技水平,不断研发新品种,研究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充分发挥“6·18”等平台作用,支持创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与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对接,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另外,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为专业户和林农提供技术服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下经济产品,做大做强三明市林下产业。同时高度重视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三明市林下种植养殖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

4.5 加大市場体系和品牌建设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复杂的林业系统工程,涉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等多个领域,因此必须重点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化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指导各地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为林下种养业户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与全市林下种植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同时,加大林下经济产品品牌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在福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林下经济“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

地品牌”,提升三明市林下经济产品在福建省内甚至全国的影响力,完善林下经济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促进三明市林下经济产品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真正推动该市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开基,陈国瑞,杨楠,等.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武平县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4(2):51-5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R].国办发(2012)42号,2012.

[3]高兆蔚.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林业勘察设计,2012(2):9-10.

[4]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唐初明,张宜香.广西荔浦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2011,113(4):90-92.

[6]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l(3):47-49.

[7]刘海峰.发展森林旅游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企业,2003(4):24-2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林下经济经营模式问题
临湘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考
吉林省林地清收背景下林下经济推广的研究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互联网时代传统品牌实体店发展趋势研究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