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5-08-07 03:09田晓峰
魅力中国 2015年50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课堂教学

田晓峰

摘要: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带来了全新改变。而我们必须客观认识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

在高中的各类学科中,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又由于物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因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为了应对高考,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会不断重复机械地讲授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导致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从古至今以来对于教学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总是采用制定教学计划、制定题海战术等,不仅使自己在教育工作方面上难有创新和上升空间,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艰难、压力大等情况。而随着新课改林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的教学思想观念才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对新课改理念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从而加强自身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

(二)角色定位模糊

在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时,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且所参与扮演的角色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没有真正进行良好的互动,导致许多学生存在角色定位模糊现象。学生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共同参与教学并进行互动,这样才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新课改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十分模糊,没有紧跟上时代步伐。

(三)课堂氛围较差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但是一些高中物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与方式影响严重,导致其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为主;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对新课改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氛围较差,仍然过于单调、陈旧。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一些新的物理教学方式也不能较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启发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外,整体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仍和原来一样,不仅无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需要,也使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提高。

二、高中物理教学对策

(一)以实验为抓手,激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还要注重实验的作用,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上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物理实验的作用.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抛掉题海战术的思想,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小比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教学中尝试探索性实验,边教边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通过具体的实验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教学中应该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都说出自己对于某点知识的认识,畅所欲言,教师只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分析。这样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当然,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也能使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

物理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把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物理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实地提高学生在物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学生聊天或是课堂提问、互动,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公式能记住,但是就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有困难.什么原因呢?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应用到物理模型,学生不能正确找出问题相对应的物理模型是因为对模型的认识不够全面,有着似是而非的感觉.在起始阶段的教学中,往往应用的公式比较的少,学生只是简单的将已有的物理量代入到公式中就能得到答案,忽视了通过分析将问题归纳为模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新的模型建立的教学中间,要注重对物理情境的描述,逐步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从而能够深化对模型成立条件的认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模型.比如绳子拉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模型,在最高点绳子无法提供支持力,重力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就出现了在最高点合外力的最小值为重力,在最高点必须有一个最小的速度,这是这个模型的特征.但是由于在高一阶段涉及到的力不多,经常处理的时候直接将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作为一个结果普遍去运用,就导致有了电场力、磁场力之后,在合外力最小值不等于重力的时候,套用模型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间,对这类状态分析要注意一个字“慢”,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盯着课堂教学进度.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的去强调在最高点能完成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要让学生多次的去分析,去认识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根据受力情况和圆周运动的规律反复的去实践,才能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參考文献:

[1]周明星.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问题课堂教学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物理实验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