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今年是浙江卷近十年来首次在命题上有重大改变的一年,这改变主要体现在考查能力上。针对2005年以前考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自我、动辄以古人古事话辞为特点的套话作文满天飞的情况,浙江卷率先提出了打击套话作文、关注“我”的理念与主张,但随着近年来对“小我”的关注,那种“秋雨体”“于丹体”等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大行其道,学生变得不会议论,不会分析。命题专家认为,这种走小清新道路、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并非必须。相反地,理性与思辩能力,考生终生有用,而这恰好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最稀缺的。
为此,今年浙江卷在命题上作了扭转,以侧重论述的文字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评判的重点放在学生理性思辩能力的表现上,即引导学生能够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作深入的剖析,展开分析、拓展、深化、引申、总结等工作,以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让考生明白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按陶然教授的说法,概而言之,这种命题主要有三种导向:
1、考察考生的基本论证能力,这种论证并非要求完全学术化,走高端化道路,而是能写大纲规定的论述类文章。
2、引导学生注重理性思辩能力,最近十年,偏感性的文章走到极端,而原先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评判,对阅卷老师而言也是个困难。强调理性,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感性色彩与主观性,而限定了这种偏向理性条件的作文,与考场作文的内涵——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倾向是一致的。这种通过虚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逻辑,更能见出考生作文的逻辑能力与思辩性。
3、更能考察考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借以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能有效地扭转目前存在的三大弊端:
一是文体杂糅,由于一段时期的文体自选,致使不少学生到大学、社会后所写的作文完全无用,最基本的论述类文章根本不会写。
二是不要将精力放在所谓的采点上,应更多将精力放在更宽泛的表达能力,主要是论证、分析、演绎等能力上。
三是材料是否平庸无所谓,关键是看如何分析,就好像眼前一堆积木,最关键的是怎么搭配这些积木。
确实,从今年阅卷来看,大部分考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大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仅罗列一些材料,或者运用事先准备的材料,主要是作者生平式的介绍,未结合题意作深入并扣题的分析,有套话作文的痕迹。阅卷专家组倡导,我们在作文中要养成一种理性思维的习惯,让自己逐步进行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推理,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述范式,一步步引领阅读者进入到自己的文章,与之进行沟通、交流,进而读出其丰富的思想,让思维走向清晰、缜密。
从得分情况来看,写得好的考生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饱读诗书,视野丰富,底蕴丰厚;二是很有思想,目光犀利,立论深刻;三是角度独特,或站在文化发展,或站在接受美学,或站在比较文学,或站在文艺批评学等高度认识,站得高,看得远,初步具备学术水平。而失误文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相当部分考生只会举例,不懂分析,不会推理演绎,看问题较肤浅;二是学生的结论偏颇、偏激、片面,缺少辩证思维,或逻辑混乱,思维不清晰,不连续等。
针对学生写作情况,专家组一再重申,能否有效证明一个观点,让读者心悦诚服,这是一篇论述类文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我们判分的重要依据。
浙江作文的这种转向,如一股涌动的春潮,尽管来得晚了些,但在各界媒体及中学师生的推动之下,相信会对今后浙江乃至全国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种转向,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应如何让自己的思辩色彩浓烈些?如何才能体现专家组一再倡导的理性思维?笔者结合今年的阅卷实际以为,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关于叙述
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其记叙的成分应当淡些,到非记叙不可,才简单交待一下。对于一些非重点的内容,尽可能通过简略的记叙来实现。这种“简略”的记叙,笔者以为,有这两种情况:
一是概叙
概叙就是概括叙述,对于如何概括,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要求,这里说的概叙指的是十几字甚至几字就概括一些事情、一些细节,借以为自己的议论分析服务,换言之,叙述是辅,议论是主。不妨看高分作文《心显于行》中的几段文字:
民间有句古话,常言“字如其人”,从一笔一画、一个顿笔,一个侧锋处,字里行间,能体味出其人心境之变化,庄子和王阳明都在其文章中阐述过“天人合一”之道义,即是一种相由心生。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舞妓,即使粉饰了再多的妆束,也能从其步态、舞姿中读出其年龄,甚至其近来的心情、境遇。
也有人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如若观一人之一字便能品出其人之心无异是片面之言,过于武断而成无稽之谈。像与一个相处许久,尚难知其本心,更何况只见其留下的只言片语?但大量的作品中,再怎么攻于心计的人也会露出些许端倪,无论心慈面善之作者写出多少激进的文字,他人终会了解其温文尔雅之可爱。
这里短短的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而这种事例是靠一些概叙性的细节呈现的: “一笔一画”“一个顿笔”“一个侧锋处”“字里行间”“庄子和王阳明”的“天人合一”“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舞妓”“步态、舞姿”“年龄”“心情、境遇”“只言片语”“攻于心计的人”“慈面善之作者”“温文尔雅之可爱”……这种概叙,一方面为议论分析服务;另一方面,又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血肉丰满,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是评叙
所谓评叙,指的是作者以评论、分析的方式带出记叙,议论与叙述往往如水乳交融般密不可分。不妨也看《雨落花蕊,甘苦各现》的几段文字: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忠实地表达着自己与内在世界的一致。
然而这种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伪的。古今中外,沽名钓誉者甚多,虚情假意者亦不乏,然而此高雅非真脱俗,只是扯着喉咙模仿他人。灼眼之下,东施之态,邯郸之姿,便一目了然了。
胡兰成与汪精卫,都是旧中国深负文才之士,前者惹张爱玲的青眼。后者也是留洋海外,为文置洌。然而在他们叛国之前,并非没有行为与文章中的表现,如同王维的辋川之作,看似清远超然,实则渴慕朝野,其高雅之真假,若与鲁迅的话、倪瞻的画相比便一目了然。可以说,作品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性格看似的背离,实则虚伪的矫饰,经不起推敲与比较。
与大多数考生先举例,再简单分析的程式不同,这位考生以自己的论述带出素材,素材呈现出高度的概括性,如“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东施之态”“邯郸之姿”“王维的辋川之作”“鲁迅的话、倪瞻的画”等句子,若不仔细辩读,根本没有注意到作者在运用素材。这种融合使得素材自觉依附于作者的思维,由思维的转动自然带出,使得文章论说的色彩更为纯粹,更具有了一种理性的思辩色彩。
关于思维
思维是学生对素材进行推理演绎等工作的内在程式,是架设在某一事物和其他与之相似、相反或有某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的桥梁,是理性思辩能力的重要保证。对于高中生来说,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种:
比喻的思维
指的是性质上相似的事物形成的思维活动。如由莲花想到出污泥而不染,由梅花想到坚贞,由茶香想到高雅洁净,等等。清·恽格《瓯香馆画跋》这样形容春夏秋冬: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郭熙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把山看作美人,春山如美人淡妆而笑,夏山如美人浓妆而艳丽,秋山明净如美人的明妆,冬山惨淡如睡美人。
如一篇《文字是一面镜子》的满分作文,就是运用比喻思维的典范之作。文章的中心比喻“文字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折射出灵魂深处的本真,一如海子,厌恶一切外在的枷锁。说到海子,作者也有一句精彩的比喻:他在铁轨上将他所有的文字与诗句绽放成了一朵血色的花。这个意象鲜明刺目,写出了海子一生的绚丽与凄美,突出了海子留给世人的深刻记忆。而“文字只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的比喻,则对各种类型的作家作了形象的归纳,精当而简洁。结尾“一汪清澈的湖水”再用比喻,暗扣标题,使得文章余音袅袅,文有韵味。
对比的思维
指事物之间不同特点形成的思维活动。如由苦想到甜,由黑想到白,由愤怒想到高兴,等等。这种联想是往往就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以突出所表现事物的性质、特点等。如一篇题为《格调相扣,人体相彰》的高分作文,运用了多重对比:父辈童年对知识的追求中散发着醇香,现实中的人们却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作家也愈来愈多地追求市场与营销,这是事例的对比。文化应当是心灵的回归,而非金钱的沉醉;文章本是精神财富,却被用作换取物质的筹码,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只有写入自我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文章,沾满铜臭的文章迟早会被陶汰,这是观点的对比。“这里所言要追寻自我人品的融入,并非舍弃他人的思维精华而不顾,也并非让我们在今后阅读中对作者进行全盘否定”,这是态度的对比……文章运用各种层面的对比,演绎了自己思维的严密,很好地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因果的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通过因果思维互推,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法。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都是这种思维运用的典型。我们来看被誉为今年浙江卷“最有底蕴文章”中的的一段文字:
冷眼旁观,《被禁锢的苦恼》中朱沃什·切瓦夫执借鹰隼双目,锐意指出集权时代俄罗斯作家沦为“夜莺群像”,文骨分崩离析,人格成为悲剧附庸;纵观中国文脉史,沈括著《梦溪笔谈》,可谓等身煌煌,但却在政坛迷雾中堕落朽垮,鬻声于物,为苏轼的坎坷仕途复添艰险。究其根源,这些作者并非将心魂血肉潜入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将文字作为可耻的工具,即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横态木偶”。毫无敬畏,毫无热忱,毫无神圣与崇高,他们就像敏锐而贪婪的渔夫,慢慢拉起渔网,渴望从虚空中找出某种宝物。文章为其操纵奴役,其本身复为功名利禄嘲弄把玩,果真是莫大的讽刺与侮辱。
——节选自浙江省满分作文《轻嗅文骨的芬芳》
作者先列举了中外文骨离析、人格缺失的现象,进而以“究其原因”领起,由表及里,挖掘“夜莺群像”的根源,是一些作者的“毫无敬畏”“毫无神圣与崇高”,为功名利禄奴役,可谓是洞悉作品、烛照人性的典范,写得深刻而厚实。
假设的思维
这种思维即根据已有的事物和经验假定和设想可能发生的事。运用这种思维,可使论述或说明的道理更加深入。以浙江省第一篇满分作文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例:
所以,否认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能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墨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文章先论述作品就是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并以三个词语作了三个角度的假设:一是“哪怕”: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但句式、语气改变不了墨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二是“或许”: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说明这种个性不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消减半分;三是“如果”: 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说明这个作家的独特印记正是作家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的体现,是作家的独特的“掌纹”。三个层面的假设,将自己的观点引向了全面、理性、深刻、辩证,这在当今的考生中是少有的。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