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个性,累于个性

2015-08-07 00:49张美杰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供料高考作文作文题

张美杰

一年一度的高考,最牵动大家神经的是作文题,今年也不例外。福建作文题被网友戏称为“路路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

2015年福建卷作文中规中矩、清晰浅易,不少考生表示“很好写”“很简单”“说好的一年简单一年难呢?这个作文题明明那么简单,比去年纠结得要死的空谷容易多了”,媒体戏称福建作文题是“业界良心”,连续十一年“炮轰”高考作文命题的孙绍振老师也认为“这是个水平极高的命题,比之我省2004年的‘十个名人的命题,更有思维深度和发挥的空间”。

笔者以为,今年的福建高考是福建省自行命题的谢幕,明年起将全国统一出卷,今年的作文题中规中矩、清晰浅易,这点可以理解,平稳过渡嘛,但这也应证了笔者考前说过的一句话,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将“成于个性”,必“累于个性”,教师只须瞄准福建“高考体”这一命题样式,学生则可以单打一,全力以赴;再不必为状物写景、叙事抒情、书信写作、时政评说等写作技巧是否掌握而“伤筋动骨”,做无用功,他们将如古代士子应对科考般,为夺取高考胜利,专心一意正反论证,阐析驳难,久而久之,“量”的积累终将促成“质”的提升。

一、成于个性

“闽派语文”的创建得到全国语文界的推崇,闽派语文经过几年的讨论和实践,“求实、创新、去弊、兼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闽派语文”在作文教学中则强调贴近自我,理性思维,其领军人物孙绍振教授说,“福建省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的题都是比较抒情,比较感性的,写起来也会比较轻松,适合写一些抒情的文章。但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特别是我本人反复主张高考应该写议论文后,这几年题目逐渐难度加大,几乎都是要求写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

综观近几年来福建高考作文题型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福建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是务实、进取的,并且形成了“闽派语文”“供料作文”的鲜明特色。这里之所以称“供料作文”,是沿用闽派语文专家潘新和教授的提法,借以反映福建高考作文命题的研究动态、价值取向。在潘新和教授看来,“供料作文”既能考查从材料中选择角度的能力,也能考查形成观点、概括立意的能力,这是“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所不具备的优点。另外,“供料作文”的起点是“材料”,其思维方法比较符合自然写作的情境,因为自然情境下的写作,总是从搜集、感受材料开始的。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近几年福建高考“供料作文”的流变。

2008年“供料作文”第一炮打得比较响,材料叙述三个人各自喜欢三种不同的饮料及其理由,读来简洁明了(材料仅82个字),写起来角度多元开放,唯一不足之处是稍显浅白、直接。

2010年命题组在高考中作了有益探索,材料源自作家格林兄弟的成名故事,涉及人物、信息较多,寓意和内涵比较丰富。但却因材料内容较陌生、复杂,冗余信息较多(篇幅达255个字),对材料进行概括的难度大,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阅读负担。

2011年的“供料作文”“袁隆平的梦想”,吸取前两年的经验,并注意规避教训和不足,选材奠定了福建高考作文“简洁性”的特点,并延续至今;而且进一步加强文体规范,引导考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事实上,就命题的内涵而言,标准的议论文得有完整的故事,而学生很难有现有的素材,其结果是80% 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文,用孙绍振教授的话说,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有历史转折意义――以抒情审美为主向智性议论为主的历史过渡。

2012年的“供料作文”题又有新的提升,“思辨性”特点得到彰显,“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题目的对立面鲜明,在字面上互不相容,对考生思辨能力的挑战很强,智性的发挥空间很大,直接对立的素材,不但为智性分析提供了空间,而且有可能上升为哲理性的可能。而且材料简明,指向明确,没有审题障碍,不易离题,材料的前半段是引言,后半段才是关键,材料直接告诉了考生有关的人生哲理,考生只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诠释和感悟即可。

2013年的“供料作文”是顾城的一首诗,关键的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这首题仍然延续了这几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路,一是强调思辨性,材料多能引人进行哲理性思考,二是强调文学性。遗憾的是,往年给出的材料往往没有观点,这一年的诗歌材料主题倒非常明显。同时作文材料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唬”住了相当一批学生。

2014年的“供料作文”题“隐喻性”突出,“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峭壁,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文字简洁,但思考空间大,什么是空谷,什么是悬崖,悬崖比喻什么、象征什么,还有栈道桥梁又是什么意思,考题显然具有启发理性思考,具有议论文的导向性,这和近年来大多数省市强调命题的理性思维导向是一致的。材料也没有像2013年那样把主题包含在命题之中,而是把不同的观感直接置于考生面前,有迫使考生作正反两面的思考的功能。 “闽派语文”领军人物孙绍振教授说,“今年(2014年)福建的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很不错,有难度,和去年相比有进步。去年的《忧天》题目太过诗意,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表面华彩,实际过程也是比较虚的”。

福建已经连续六年出这种“供料作文”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但既然能够连续六年命制这种“供料作文”题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一定能总结出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为我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写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的好作文来的。

简洁性。福建高考作文题材料语言明快,文字简约,文意昭然,不追求奇词丽句,没有模糊晦涩语言。纵观近几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材料,几乎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非常简短的材料,2011年“袁隆平的梦想”87个字,2012年“人生的赛跑”49个字,2013年“忧天”62个字,2014年“面对空谷”24个字,简短的文字,考生易于见微知著,涉浅悟深,明确主题,拓展思考空间。

思辨性。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既然孙绍振教授“反复主张高考应该写议论文”,而议论文的核心能力是“思考辨析”,当然命题者提供的题材料也必须具备思辨属性。2011年“袁隆平的梦想”中“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与“野外作业的艰辛和反复失败的痛苦”的对立,2012年“人生的赛跑”中“有限”与“无限”的对立,2013年“忧天”中“自由”与“约束”“扎实”与“轻浮”的对立,2014年“面对空谷”中“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的对立,这类思辨性作文题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样的题目没有对与错,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隐喻性。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但孙绍振教授认为此话不妥,“什么生活?那是大人们生活”,“要求还没走出校门的高中生,以社会事务的参与或管理为文,不是强迫闭门造车吗”,作文重要的是要贴近自己,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这样才能有话写,才能写得好,孙教授的这些思想为闽派语文的写作教学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体现在命题中,命题者不是把抽象的理念直接表述出来,也不引导考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社会发展,而往往以某种感性语言,或者哲理名句为主干,喻理于事,虚实相生,题材料往往以花鸟草虫、帆路珠星等自然人文景物为载体,要求考生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比如2011年袁隆平的两小段言论中,“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虚中有实,意味深长,需要联系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来理解;比如2012年“人生的赛跑”,虚实相生,要由运动引出人生,要明确句中的关键词 “赛跑”“时间”“路程”的比喻义:人生是一场竞争,生命是短暂的,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无限”的价值。

单一性。题材料的呈现方式为“情境+可能性”,命题者往往要求考生就这一“情境中的可能性”说看法,谈感悟。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能够顺着福建“高考体”这一命题规律,顺势立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盲人摸象,片面武断。

下面是笔者高考前曾指导过学生写作的两道题目: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特意捕捉,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欣赏,蝴蝶落在你的肩上。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作文指导:

上文题材料1,情境是“对蝴蝶的态度”,做法有两种,一种人“捕捉”而且“特意”;一种人“欣赏”而且是“静静的”。题材料简洁性、思辨性不言自明,隐喻性中“实”的是人们“对蝴蝶的态度”,“虚”的是人们对“蝴蝶”内涵的理解。一般说来,考生是要在“虚”的这一方面多用心,多思量,比如“蝴蝶”是什么?它象征什么?考生务必读出自己的理解,悟出自己的认识。

为此我们可以作如下立意:

从第一种人的角度:

(1)面对美好事物,求之愈切,得之愈难。

(2)破坏美,美会离人而去。

(3)学会给别人、给生命一点空隙。

(4)对美好事物,要摒弃功利,学会审美,学会尊重。

从第二种人的角度:

(1)心静才能拥有美好生活。

(2)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欣赏美,美才会不请自来。

上文题材料2,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是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名言,每一句话都是由“情境+可能性”组成,即“面对事物”:

第一种人“知道它应该怎么样”,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际表象,也就是说,在第一种人看来,实际表象与理想状态是不一致的;

第二种人“知道它实际是什么样”,而不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也就是说,在第二种人看来,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

第三种人“知道怎样使它变得更好”,而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也就是说,在第三种人看来,“知”不如“行”,“知”重在“行”。

三句话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充满联系。考生在审题时,不管是基于哪一句话立意,都一定要有整体意识、联系意识、比对意识。相对而言,前两个观点处于认识层面,第三个观点已到实践层面,审题时也应考虑这一因素。在审题时应重点抓住这些关键词:应该、实际、变得;聪明、有经验、有才能。并尽量思考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合理点和不合理点。

联系命题意图,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能预知事物的理想(诗意)状态,是聪明的表现。

(2)能预知事物的实际情形,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做到。

(3)能改变并优化事物,能创新事物,才是真才能。

(4)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实践经验,变革美化事物。

(5)知易“变”难,不要仅停留在“知”的层面,更要在“变”字上下功夫。

二、累于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身上特有的、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体轮廓,个性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倾向性的特点。研究个性的目的在于对个人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够相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管理。这话同样适用于对写作命题的研究。

按理说,高考是“指挥棒”,命题者要打破高考命题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增加文化积淀,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科学思辨,努力把作文教学引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思维空间;同时高考命题又要坚持稳定性,坚持“稳中有变”,不应被某一风格固定住, 但2015年这一特殊时段和高考固有的命题模式,注定了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平庸暗淡的结局。

1.平庸暗淡

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路路路”,延续了近几年高考的命题风格,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难度上,与其他省作文题相比,福建卷自然显得比较平庸暗淡。此次命题的三句材料,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中学六年中都完全可能被反复操练过。

2.撞车套作

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予人似曾相识之感。曾记得,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借用鲁迅《故乡》语言材料,要求考生就“路”与“人”的关系及有无之辩证作文,此题受到师生欢迎。2014年浙江卷“门与路”,则检测考生关于“终点”与“起点”的辩证,也能得到师生好评。2015年福建卷“路路路”,让考生思考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无路”、“错路”和“难路”等种种情况。虽然与“路”相配的对象不同,思辨方向也迥乎有异,但“路”来得如此密集,还是给人新意不足,走投无路的感觉。

其实,这一结局主要受制于福建高考固有的命题模式:

其一,时文短评的牵累:自动屏蔽社会生活

2009年福建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首次出现时文短评题, 引用一个简短的时事材料,要求考生用120字左右的文字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一时博得全国上下的好评,这是福建高考命题的一项改革,一个创举。它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特别关注这类文章,曾撰文要大家重视时文评述文章的写作。然而,众所周知,考试命题应具有信度和效度,这就要求命题者尽量回避社会热点和焦点,以防猜题押题,这样,时文短评自然只能成为“现象短评”,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福建高考作文从此自动屏蔽了社会生活、时政新闻、科技发展、流行时尚进入作文视野的可能性。

其二,文体限制的牵累:自然排除寓言与故事

2011年福建高考规定作文文体,只允许考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思辨体”开始盛行,其结果是80% 的考生选择议论文。高考是“指挥棒”,致力于二元对立、虚实相生的“思辨体”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无疑会带来相当的伤害。从理论层面认识,高中学生,写作不仅需要思辨力,同时也应加强形象思维力的开掘发展。作为教师,有计划地渐次介绍各种文体范式,对提高学生综合写作能力,无疑大有裨益。前几年,各省市的命题,形式多样,其百花齐放的试题为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生机,为应对高考,学生曾储存并历练多种“写作图式”,以求在考场彰显个性,展示才华。但现在,“思辨体”疯行,后果如何,不言而喻,一方面是将师生拉入“言必思辨”的苑囿而“不复出焉”,另一方面是哲理类作文“一枝独秀”,时评类、故事类作文“惨淡退场”。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一中]

猜你喜欢
供料高考作文作文题
一种供料系统、供料方法及轮胎成型机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DELTA机器人产能与供料周期分析
一种应用于轮胎制造的带束层供料架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供料位置对离心机供料射流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