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请看苏东坡《后赤壁赋》的最后一段: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说实话,本文这个结尾确实很玄幻和怪诞。前文都是实写,写客、歌、风、月、乐、酒、肴等,然至文尾处却忽鹤忽道士,极为玄幻、怪诞。当下的一些教师,讲读到这里时,往往是既不引导探究这段文字背后的深意,也不追问作者这样结尾的原由,仅仅是把一些诸如“隐晦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超脱现实却又无法摆脱的矛盾心理”之类的成说生硬地塞给学生,之后便不了了之。当然,要想真的比较准确地解读作者这样结尾的原由,确实并非易事。不了解鹤的传统文化涵意,不走进作者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恐怕真的很难品出个中真味。
首先,我们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了解鹤的传统文化涵意。鹤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关系。道教就认为,鹤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说法,而且道教的仙人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座骑。丹顶鹤更是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凤凰是皇后的象征,仙鹤则有官居一品的寓意。鹤的习性是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翩翩然有君子之风,古人还多用鹤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洁身自爱声名远播的人称为“鹤鸣之士”。独鹤鸡群,有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超群的文化含义。可见,《后赤壁赋》中横江东来的这只孤鹤,肯定会是一只性情高雅、仪表出众的仙鹤,该是一位洁身自爱、才能超群、美名远播的贤士的化身。所以,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令人感悟超然物外、独立自由的人生哲理。可见,苏轼笔下那只适时飞过的孤鹤,不仅隐喻了他那种追慕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隐喻了他那种无法超越现实的痛苦心境。此前,东坡先生曾写作《放鹤亭记》,文中把鹤描写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很明显,东坡先生明状鹤飞,实则是在暗喻隐士之乐。这里的鹤都成了清远闲放、隐逸自乐的贤人和君子。写鹤亦是在写人。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贤人君子的超尘出世之姿。
其次,要走进作者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精神寄托。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孤鹤,正可以慰藉孤独、抑郁、苦闷、彷徨中的东坡之心。此时的东坡,竟不与客交一言,足见他对这只孤鹤极为在意。之后,一道士前来入梦,“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东坡顿悟,“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这表明了东坡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怀念故友之情,并暗示他精神上也已归向了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请看,东坡询问,那羽衣蹁跹的道士却不肯回答,只是顾首而笑。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这该是在暗示作者仍没有摆脱和超越出来,仍处于迷惘、彷徨、苦痛的一片茫然之中,也根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之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意思是既消逝了孤鹤,也没有了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表面上是说孤鹤和梦中的道士都不见了,更深的隐意却是东坡先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感到特别渺茫。
我们之所以这样解读,这与东坡当时生活环境以及抑郁、痛苦的心境是不可分的。“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官居湖州太守(正四品官),政得人心,官场得意;而“乌台诗案”之后,却因“以诗讪政”险些丢了性命,最终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八品官。这样宦海浮沉,苏轼心里怎能平静呢?对仕途,对人生,他焉能不倍加感慨呢?所以,当他深秋再游赤壁时,看到与七月游赤壁时迥然不同的景象时,这萧肃、凄清使他顿悟大起大落的仕宦人生,不由得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意思就是,时光短暂,而我的仕途竟也变化如此巨大!今昔对照,简直是就是天壤之别。此时此境,江面上竟又突起秋风,“划然长啸”,转瞬间“山谷鸣响”,“草木震动”,“风起水涌”,这一切无疑又极力渲染了东坡内心的抑郁、悲苦与无限感慨!于是他“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任所乘的小舟随流飘荡,停留在哪里就算哪里。不妨想一想,东坡先生的内心深处,此时肯定也是“风起水涌”,波澜起伏,正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呢。想想未来,自己的人生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是继续“奋力有当世事”,“致君尧舜”,还是疏离官场,超脱现实,皈依道门,解脱自己呢?东坡先生很难理出个头绪来。这时,一只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过小船向西翩然飞去。东坡先生也就只能藉此把文章做下去了。曾经的“以诗讪政”和“乌台诗案”险些使他掉了脑袋,令他付出了惨痛的人生代价。此时此境,他也就只好如此隐晦地道出了自己这种矛盾、茫然的心境了。
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文本主旨内涵的准确解读。没有这样的解读,就不可能使我们真正感受和悟得文章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奥妙,也不可能使学生真正逐渐学好语言表达艺术。而要准确解读课文的主旨内涵,就必须得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就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后赤壁赋》这篇散文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