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江南的冬景》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苏教版教材将其安排在“像山那样思考·大地的眼睛”专题,编写者在专题开篇语中写道:“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编写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体味人世之情。基于这样的引言,教师一般在备课过程中对这篇散文之“神”大体有两种解读。
一是歌颂江南风物的可爱,欣赏自然之美,谛听天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文本的不同场景分为五个画面,即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当然也有不同的提法,但不外乎以风物为主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学生任选一幅画面,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例如“午后冬郊图”,在学生对画面进行“想象”后,教师作如此总结:这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江南冬景的画面。在地质丰腴的江南冬郊,在青天之下,有白色的芦花、白色的乌桕子、红叶,还有顶部赭色根部绿色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本该苍白的冬天背景上,写出了恬淡幽静的意境,泛出点点生机,使整个画面呈现“明朗的情调”,接着再分析写景技巧等等。
二是唤起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关注与热爱。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景物的同时探讨人的活动,以人的活动来表现“对生活之美的热爱”。例如第5、6段,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作者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与下文所写的“散步”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找出细节: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常青、乌桕白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等,并对人的出现进行探讨,然后教师小结:人的活动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前面景物细节描写的刻画,实际上带有人的色彩,为人的出现作很好的氛围铺垫,“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在青天碧落之下,你……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前面的景物已经作好了铺垫,使“生气”二字蓄势而出,情感饱满,衔接自然。
这两种解读都有合理性,也是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部分,但是,把这两种解读放在把握散文灵魂的角度来审视,又有不足之处,第一种解读只抓住了“形”,看似欣赏自然之美,实质没有触及“神”,失之肤浅;第二种解读谈到了人的活动,但也仅仅点到“景人关系”,且“‘生气二字蓄势而出,情感饱满”没有进一步挖掘,失之仓促。
《江南的冬景》背后的“神”究竟是什么,在对江南冬天的钟情的背后,流露出的应该是隐藏在文字中的隐逸情怀。
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也就是郁达夫从上海搬到杭州之后。
1932年,郁达夫因肺病复发,再加上此前在上海艰险复杂的环境下,他的政论、随笔、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和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警告,此时发表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也屡遭当局查禁,于是他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情绪。10月份他回到了杭州。1935年,郁达夫再一次经历丧子之痛。“十年之中,两丧继体,郁达夫悲痛万分”(方忠《郁达夫传》),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有时闭门读书,有时游山玩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曾在给王映霞写的一首诗里流露了归园退隐的情绪:“一带溪山曲又弯,秦亭回望更清闲。沿途都是灵宫殿,合共君来隐此山。”
在课文中,这种归隐的情绪也多处可见。
先看风物的选择。第1段,作者从北国的冬天写起,显然,从主旨上看,这一段意在衬托后文出现的“江南的冬景”,但是作者选择什么样的风物来表现的呢: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地炉、暖炕等,看了这些风物,我们非但没有感觉到北方冬天的冷酷,反而觉得脉脉温情,隐约感觉到潜藏在作者内心的情绪,作者并未将“南北”进行“对立”,而是表达了各得其美的审美价值判断,这些风物的选择完全是一个居家男子的“小家”梦想。隐逸者共同的特点是不再关心屋外社会政事纷扰,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寄托与慰藉,围炉煮茗饮白干,幽居独处,过着恬淡的生活,室外是严冬,室内是温存,在这个天地里,作者独享僻静,抒发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而江南的风物,他写了钱塘江边的乌桕树,红叶“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是何等美煞人间,即使红叶落去,“雪白的乌桕子”“可以乱梅花之真”,静美层出不穷,让人联想到《西洲曲》里看着“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的美丽女子静待郎归的孤独,使人倍觉爱怜。何况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历来为恬然自处、不同流俗的雅士象征,谁又说不是作者的内心追求呢?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美丽的田园风光,浓浓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冬天植物之美显得和平宁静,使人不感到喧嚣和烦躁。郁达夫笔下的风物画面美丽而温暖,染上了他特有的隐逸色彩。
再看水墨画。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都会引用国画大师刘海粟的话:“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确实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第7段中,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水墨画,首先是背景: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洒一层细同粉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然后是近景:天色垂暮,泊一只乌篷小船、加一味红黄暗示灯光月晕。郁达夫对于这幅水墨画的画面处理极其细微,白雨之下、暮光之中,似乎整个画面都在云雾中隐现,给长桥、远阜、乌篷船、江面笼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就像笼着轻纱的梦”,最为生动的是光线的处理,在氤氲的背景上有一簇灯光月晕,使得画面聚焦,聚焦在静卧的渔村,水墨画强化了东方民族的隐逸审美表达:空灵、平和、淡远。最后是特写:几个喧哗的酒客,胸襟洒脱,得失俱忘,死生不问了。
好一个“得失俱忘,死生不问”!真是“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尽是潇洒不群之天趣。”(《溪山琴况》)
在这幅水墨画中,我们似乎听到这样的声音:在这繁复的尘世中,不要有一丝粘连,对于脆弱的人性,选择短暂的栖居难道不是一种合适的梦想吗?静谧的渔村在梦想中,迷离的江面在梦想中,即使几个喧哗的酒客也是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梦想之中。飘零的人希望回到“三五人家”的故乡小山村,回到生命的岸上,不再漂泊。
郁达夫在异国他乡漂泊十余载,颠沛流离,饱受了战争的痛苦与凄凉,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终于得到命运的垂青与幸福的眷顾,打动了他苦苦追求的王映霞,他们在杭州西子湖畔共筑“风雨茅庐”。他正在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尽享人生的安宁,也因此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被诗人柳亚子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这位“神仙”当然满怀隐逸,在微雨的背景中,在悠闲的兴致里,他似乎与读者商量并一起用“洒”“加”“点”“泊”“添”“画”完成了这幅水墨山水,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和谐,没有一点牵强的成分,随性而为,最后,终于达到“得失俱忘”的极致境界了。
文中多处提到散步,第6段专门说起“寒郊的散步”,作者称是“江南冬日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恩惠云者,赏赐也,受惠者带着感恩之心享受到的礼遇。他对散步情有独钟,认为那是一种逍遥:“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他对拥有散步的机会感到无比满足,认为这是一种特权:“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他对散步不离不弃,认为是一种生活:“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于是,散步就成了郁达夫生活的一部分,他又何尝不是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一次情绪上的散步呢?走在自己营造的柔和淡雅悠闲的境界中,他甚至达到忘情的地步,他随着情走,随着意走,走向山水之间。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诗句,评论者说,作者引用诗句,不正面写雪,避实就虚,信手拈来,以少胜多。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不同,北方的雪苍茫悠远,厚实凝重,而江南的雪则漫天飞舞,透过迷离的暮色,山林与长川一色,苍树与天地同体,轻盈多姿。是一种“概念雪”,作者也许只是追求这种“概念雪”的迷蒙的感觉。雪,遮挡了外面的复杂世界,雪,也带来内心的无比纯净。通过对诗句的研读,可发现作者内心的纯净,更为巧妙的是,他将这些诗句的意境贯通起来,延续了上文酒客的故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三两个朋友,黄昏时分,面对漫漫长夜,正当无由下酒的时候,天降小雪,“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雪,成就今晚的小聚,也为宴会增添了浪漫的情调,于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起,在调戏酒姑娘了”,“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是也。酒,是文人处士的一个符号,郁达夫曾说:“纷纷人士,我爱陶潜天下士,旧梦如烟,潦倒西湖一钓船。”
退隐的情绪在他这个时期的小说中表现得更为清晰。如在《马缨花开的时候》里,他生动地描写了远离尘嚣的病院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他的后期代表作《迟桂花》里的翁家山,环境清幽,宁静安逸,青葱的云,悠扬的虫唱,使翁家山变成了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在这个古风尚存的世界里,“郁先生”的灵魂得到净化,邪俗的念头受到荡涤,浮躁的内心趋向平静。与《江南的冬景》一样,这一时期的作品流露出舒徐的情调,表现出诗一样的情景融合,都展现出作者内心深处远离现实的隐逸情怀。
郁达夫在文章中流露出隐逸情怀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与前文提及的作者此时的经历有关:既有面对复杂环境的无奈退避,又有沉醉在个人的幸福漩涡里、一心求田问舍的惬意追求,还受到江南“退隐文化”的影响:这里有散发扁舟的范蠡,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嵇康,还有赞叹“吴江水兮鲈正肥”的张翰。郁达夫对江南生活是熟悉的,对江南文化的感受是深刻的,经过多年奔波,回到熟悉的故土,江南的冬景无疑是温润的、优美的,生活在江南的冬景里的人们无疑是闲适的、达观的。江南有中国最典型的水乡,河网密布、拱桥交错,河上遍布的是烟火人家,一户户的粉墙黛瓦掩映在临河的长窗后,正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无疑激起了他对平和生活的热爱。他说过:“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很多时候,作家对文化的感觉,来自那里的乡俗人情、自然风物,日积月累,就逐渐形成了他的文化心理素质。富庶的鱼米之乡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悠闲自得的安逸生活,不可能对郁达夫没有影响,所以,在郁达夫的笔下,江南是无比美丽的,是适合归隐的后院,江南冬景中的山水生活画传达出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隐逸情怀。
[作者通联:江苏清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