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眼底出血疾病的拟方用药特点

2015-08-07 01:35孙丽平董玉王鹏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5期

孙丽平 董玉 王鹏

关键词:眼底出血疾病;眼底血证;脏腑辨证;拟方用药特点

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35-02

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

1理论依据

清·唐宗海(1851~1908)著《血证论》,论述了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两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本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在苏藩名老中医的带领下,将各种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归为中医“眼底血证”范围,血证是出血性疾患的统称,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

《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曰:“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古今医统·眼科》曰“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 现代中医眼科界认为眼底出血的症结在于气滞血瘀,气滞主要是气机不利,血瘀是因血液流速减慢或停滞,或渗于脉外而致血瘀。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联系,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从天地四时的升降运动,密切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又要依赖脏腑之间的协调统一,如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说明脾主运化、升清,脾之运化水谷精微,须借助于肾中阳气的温煦,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脾以升为顺;胃主通降,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而脾胃居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而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气,肾之主纳气等,也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协调统一。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健,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理变化。因此,气滞血瘀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功能失调,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一方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另一方面,血瘀亦可致气机升降失常,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加重气滞,二者互为因果。

天地四时升降运动失常,机体不能适应其变化,就会导致机体的升降失常,以致使疾病突然发生和加重疾病的变化。

2眼底血证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兰室秘藏》:“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开窍于目。”《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目无所见。”肾藏精,精血同源,而肺朝百脉,贯通百脉,辅助心脏司血脉循行之职,加强血液运行,使目受其益。因此,眼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眼之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必须依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注濡养。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血者气之所化也,为人生所赖,不可无也。血能泽脏腑,润经络,养筋骨,濡九窍,充满一身,目受其养,故宜流通,而不宜瘀滞者也。眼络细微,易于阻塞,故治眼科血证者,以通为要。眼睛为密闭器官,出血发生于瞬间,不会源源不断,目窍精微,一旦出血,既无出路,又难以吸收,“离经之血皆为瘀血”,“出血必有瘀,有瘀必出血,瘀滞损三光,瘀化则目明”,出血量越多,时间越长,对视功能的损害越严重。因此,在治疗中以活血化瘀,通窍明目贯穿全病程。

3眼底血证拟方用药特点

3.1辨证分型以脏腑辨证作为“眼底血证”在临床中的主要辨证治疗方法,对各种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总结了5个证候分型:(1)肝胆实热,目络瘀滞型:因患者素体肝胆火旺,火迫血妄行,血不偱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同时可伴有头痛,口干苦,心烦失眠。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等;(2)肝肾阴虚,目络瘀滞型:因患者年近或年过半百,肝肾亏虚或阴虚,阴虚火旺,火迫血妄行,血不偱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同时伴有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弦或细数;(3)肝脾不调,目络瘀滞型:因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或抑郁,日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火迫血妄行,血不偱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同时伴有烦躁易怒或性情抑郁,或胁肋胀痛,口干苦,纳差或便溏。舌暗或边尖红或边有齿印,苔薄或腻,脉弦细数;(4)脾肾两虚,目络瘀滞型:因患者平素大便稀溏或纳差或五更泄,或腹痛喜暖,患者为脾肾两虚之体,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阳气互相资助,脾主统血,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偱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离经之血为瘀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同时伴有纳差或便溏或五更泄,或腹痛喜暖或形寒肢冷,舌淡暗或暗红或夹青,舌体胖,边有齿印,苔白或腻有津,脉沉细弦;(5)脾虚肺热,瘀湿不化型:因患者平素大便稀溏或喉中时时有痰,另食辛辣香燥之品易上火之体,脾虚肺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土湿木郁,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加之平素肺燥易热,日久痰湿热瘀滞不化,目络瘀滞,血不偱经溢于脉外,而见视衣出血,离经之血为瘀血,瘀血阻滞目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致视力骤降,同时伴有口干苦,喉中有痰,或大便稀溏,舌淡暗或暗红,边有齿印,苔腻少津,脉沉细弦或滑。

3.2活血化瘀法在眼底血证中的运用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血瘀证的大法,中医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血证论》中对于出血性疾病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疗方法,我们根据眼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治疗眼底血证主要采取了“消瘀、宁血、补虚”的治疗方法。

出血早期采用以宁血为主,辅以消瘀之法,首先让妄动之血宁静,使血不妄行而止血,同时辅以活血化瘀,故早期当宁血活血,而非止血,既可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防止留瘀;出血中、后期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软坚散结,同时“补不足,损有余”,眼底血证为本虚标实证,本为脏腑功能失调,标为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产物——瘀、湿、痰、热、火。在治疗中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辨证论治,既要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生理平衡,又要消除多余的病理产物,让机体回归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分别以清泻肝胆,活血化瘀;滋阴降火,活血化瘀;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温肾化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健脾宣肺,清热化痰,渗湿袪瘀为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中通过辨证脏腑功能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拟方用药协调脏腑功能及阴阳的平衡,达到“宁血、补虚”的目的,分别予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知柏地黄汤加减、丹栀逍遥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三仁汤加减治之,同时加入蒲黄、五灵脂、川芎、丹参、桃仁、红花、香附、郁金、粉葛等活血化瘀,通络明目之品贯穿全病程,后期逐渐加入和加大软坚散结之品的运用,如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等,共同达到舒利气机,通利脉道,改善恢复眼睛的视功能的目的。同时,我们考虑到凡病变涉及肝、脾、肾、心、肺,均可导致湿和痰的产生,演变为瘀湿互结,痰湿热瘀滞不化之证,故拟方用药时,据病证的阴阳、寒热,用予温阳化气,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宣肺化痰之品,如:茯苓、桂枝、白术、薏苡仁、杏仁、波扣、苍术、半夏、萆薢等。

4预防为主

另外中医认为,人之患病,与人的体质类型、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精神情绪因素等相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殃及气血、脉道,而成为本病潜在的根本内在因素。如:情志剧烈变化,过度疲劳,偶感风寒等,常是诱发本病的原因。因此,眼底血证需防治结合,而且防重于治。在治疗过程中,引导患者顺应天地四时变化,宁心定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善不良情绪,调养情志,放松焦虑紧张情绪,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