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红 (河北省玉田县窝洛沽镇半壁店中心小学 064103)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只有有了创新,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点明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因此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作为教育工作者,当下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开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学习贵在释“疑”,只有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运用教学工具,如教学语言、教室环境、教学设备等各种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疑惑之后,教师应该利用感官、视觉等方面的信息,来调动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多的,解决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燃起他们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开头讲个小故事,故事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带着探寻故事的兴趣去解答问题。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把“1、10、100”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引起学生的疑问:三个数是不相等的。如果加上数量单位呢?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启迪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谁能把这些数字用同一单位表示出来呢?”这样步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元,1米=1.0米=1.0米。教师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一来,枯燥的数学课堂立刻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因为有教师的步步引导,对知识产生了渴求、探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对他们给予相应的提示,让学生在带着问题去预习和思考,带着问题去了解和消化,带着问题去复习和巩固。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种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容易能够拥有的,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点拨、提醒。即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总结归纳,引导学生面对任何问题都要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并且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相乘的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过了一会儿,甲生说:“每句口诀中被乘数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1,积就比前一句多1个9。”乙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我肯定了甲、乙的发现,并鼓励学生继续找规律。过了一会儿,丙说:“9和几相乘的积,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丙说:“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3个9比30少3……所以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大家对丙的发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恰当、合理的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思考,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编造一个童话故事来引导他们进入,在童话中学习枯燥的数学知识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也用这样方法来编故事。可以几个学生为一组,一个学生编故事,其他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在提问和回答中,学生既听到了童话故事,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水平开展创新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意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