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勤平 (河北省宁晋县唐邱中学 055550)
初中数学是中学课程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学不好数学会成为学生学习上最致命的短板。但中学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不是靠简单的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取得好成绩的。要想在数学上称霸,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获得数学学科的优秀成绩。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提升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四种常用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不容辩驳,也不容置疑,只要是老师说出的答案,学生就要无条件地接受,并记在笔记里。在这样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就算偶尔有自我发现的时候也往往容易被老师恐怖的权威面孔吓回去,不能够实现自我的发现和自我的完成。这并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如此,而是在长期的师生教学中形成的思维惯式。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很多教师在讲完课之后,就立即给学生布置作业,试图用作业来帮助学生完成复习。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生硬地分离开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关系,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孤立而盲目、散漫而无章法。
许多数学题都不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就像一座拥有多条路径的城池,虽然路途有远与近、坦途与坎坷的区别,但在中学阶段,我们并不赞成帮助学生寻找捷径,因为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让他们养成近似于投机取巧的思维习惯,这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不利的一件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自己决定哪条路是捷径,哪条路是最正确的。如前面所说过的,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到达一个既定的目标,获得某个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而应充分尊重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所带来的思维习惯的不同、解题思路的不同,不加约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表达,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就能够不断地形成数学思维,再加上通过测试和习题加以锻炼,就能够使学生将数学思维内化为自身能力,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所具备的数学素养。而数学游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这种数学眼光。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思考,游戏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课本上许多问题都可以编制成数学课堂游戏,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践证明,通过游戏,能逐渐使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去考虑周围的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数学思想。
教师要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掌舵,并在思维锻炼上下工夫,拓展学生多向性的思维,帮助他们提升反应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点呢?笔者做过积极的尝试。如果教师的思路仅局限在课堂内,不能使之延伸,把新课程落实到学生中去,往往会很被动。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班早已形成模式的学分管理制度,我创造性地由教师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自主教学,简单的说就是学生给学生讲课。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把那些认为可以由学生承担的内容按照学分明码标价,由抢到的小组负责这个例题的讲解,他们将在课下写出讲课提纲提交教师,让教师审阅,并且保证在周五的晚自习课上能够清晰地讲给全班的同学。备课的过程可以是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也可以自由分工,轮流上台。这是小组的任务。其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中下等学生未必当堂领会的知识点可当场标为课题悬赏;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登记,如果是共性的可以申请为课题;优等生的学习经验、体会、总结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申请为课题。这些内容都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学生中间的“教学相长”。
数学解题的关键在于思路,而优秀的、灵便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对于数序问题的解题方法上。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聪明的教师总是能够用聪明的方法把自己从帮助学生学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教出来的学生有自信,能够独立思考。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中做得越多,学生就会越做得少。相反,教师做得越少,学生才可能做得越多,也才能学到的更多。当然,教师不做不是在偷懒,而是要通过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让学生通过综合信息、分析信息,将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比较和转化,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方法训练上要有计划、有安排,让训练系统化,使学生在不断的习题训练中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断在温习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方法和技巧。在训练中,教师可以归纳、整理对于同一定义原理运用的习题集中训练,让学生熟悉遇到此类问题时应该掌握的常用思路,最终形成习惯性思路,获得解答类似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把相似而不同的试题拿来进行对比练习,从而获得差异感,内化成分辨能力。
[1]傅海伦.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2]卢艳红.浅谈初中数学中数学思维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
[3]陈重阳.中学数学新课程:让我欢喜,让我忧——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若干体会[J].数学教学通讯,2011(21).
[4]程文.提中学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